近年來,福建連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依托綠色防控重大專項行動,根據當地的氣候、生物特性,打造出了一套綜合利用農業防控、生物防控等技術的病蟲害田間綠色防控體系,致力于讓“綠色”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農業防治,筑牢防害根基
“通過‘煙稻輪作’,影響煙葉生長的病原菌經過長期水泡、日曬會失去活力,能有效提升土壤自我修復能力。”龍巖市連城縣北團煙草站站長在開展煙農培訓時說道。
今年,龍巖市連城縣北團鎮石豐村煙農黃佑暉在村里流轉承包土地50畝,煙葉全部采收完畢后,所有煙田被立即翻耕插上晚稻。“煙稻輪作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生態、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種煙的秸稈打碎后可作為水稻的肥料,提升土壤肥力,實現煙葉與糧食生產質量和效益雙提升,實現一田雙收。”黃佑暉樂呵呵地說。
在連城縣,像黃佑暉一樣,通過“煙稻輪作”實現增收致富的人不在少數,據統計今年煙后稻種植面積達1.9萬畝。同時,為進一步有效控制病害,最大限度發揮輪作模式優勢,連城縣局(分公司)還依托當地富硒資源,引導農戶通過“合作社+基地+煙農”的模式,采取統一品種、統一插秧規格、統一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等措施。同時,充分發揮組織主體優勢,由連城縣鑫姑田合作社統一計劃、統一技術、統一銷售,提高了農戶的信心和參與度,走出了煙糧融合的“新路子”。
圖為煙農邱國賢在農田施用農用生石灰。蔣桂花攝
讓煙葉更“安全”是要求,更是責任。尊重生態,堅持綠色發展,是實現煙葉、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除了在“煙稻輪作”上下功夫,連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煙葉生產初始環節就開始了大田植保,從源頭抓起,指導煙農全面施用農用生石灰進行溶田1個月以上再進行深翻起壟。結果表明,采用農用生石灰溶田不但調節了土壤酸堿度,還明顯減輕了大田煙株的發病率,達到了健康栽培的目的。
生物防治,提升農業綠色生產
為大力推行綠色防控助推綠色農業發展,連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積極繁育并推廣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在烤煙實現蚜繭蜂防治煙蚜全覆蓋的基礎上,聯合連城縣農業局在大農業上開展應用示范與研究。
圖為煙農在煙田釋放蚜繭蜂。蔣桂花攝
“這些小家伙已經在我們這安家落戶7年之久了。蚜繭蜂會在蚜蟲體內產卵,卵靠蚜蟲體內的汁液生存,待到卵成熟后,蚜繭蜂就會從蚜蟲體內鉆出,蚜蟲死亡。靠著它們,整個連城煙區的煙蚜得到了有效控制。”連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辦主任指著手上的“小黑點”介紹道。
為了保證蚜繭蜂數量優勢,煙技員在煙田里為它們建了“家”。他們用幾塊廢舊木板訂成一個有分割層的箱子,然后將帶有僵蚜的煙葉放到這個小空間內,待僵蚜羽化后飛向煙田。重獲“自由”的蚜繭蜂活躍在煙田,開始新一輪“捕殺行動”。
今年連城縣共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10200畝、輻射區22000畝。示范區、輻射區內無償安裝黃板、誘捕器、太陽能殺蟲燈等誘殺蛾類、有翅蚜等害蟲,無償釋放蚜繭蜂,共覆蓋全縣種煙鄉鎮3.4萬畝,同時延伸至大農業5萬畝。通過不斷拓寬“以蜂治蟲、生物防治”應用范圍,減少農藥使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和農藥殘留,促進農業生產健康和持續發展,真正做到服務“三農”,為農業增收“行穩致遠”。
綠色是煙田健康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發展的底盤。下階段,連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將持續推廣綠色防控技術,走好綠色發展之路,開創現代煙草綠色生態發展新局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