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通海縣是我省最大的露地蔬菜生產基地,也是我國“南菜北運”“西菜東運”的重要基地。隨著杞麓湖保護治理的不斷升級,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通海把杞麓湖保護放在首位,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積極探索產業轉型升級。
為破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題,積極探索綠色農業發展新路徑,通海縣在引導種植結構調整、發展設施農業的同時,積極推進一三產有機融合,全力以赴抓實綠色發展,攻堅克難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綠色農業轉型升級和高效發展,向著綠色發展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生態種植靠數據說話
秀山街道積極落實臨湖田煙規劃,今年共栽種了525畝烤煙。
8月16日早上,記者在秀山街道金山社區規劃的田煙片區看到,成片的烤煙長勢良好,寬大肥厚的煙葉迎風搖曳,農戶穿梭在煙田中忙著采摘已成熟的煙葉。據悉,秀山街道今年積極落實臨湖田煙規劃,在金山社區和長河社區共栽種了525畝烤煙,實現了街道20年烤煙種植“零”的突破。
金山社區已經20年沒有種植過烤煙了,這次能種好嗎?面對大家的疑問,社區黨總支書記胡健毫不猶豫地回答:“肯定可以!咱們的農業發展越來越現代化,逐漸擺脫了以前的小農經濟,大規模集約化經營像雨后春筍般冒出,趁著這個趨勢,我們采用了托管機制。”胡健口中的托管機制就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將流轉的土地分為三個片區,交給3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全程管理,實現有人種、有人管、有人烤。
“烤煙是生態保育型、環境友好型作物,在節水、減肥、減藥方面都有顯著優勢。金山社區今年種植烤煙325畝,在保證收入的同時,還可以有效保護杞麓湖。”胡健告訴記者,根據測算,每畝煙比蔬菜節水約259立方米、減少用藥約2公斤、減少用肥約180公斤。作為臨湖社區,金山社區將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土地輪作,保護通海的母親湖。
同樣地處杞麓湖徑流區的河西鎮,近年來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目標,引導種植結構調整,全力推進“玉米+蔬菜”輪作模式,有效實現了群眾收益和生態保護“雙贏”。
“種植甜玉米,每茬每畝毛利潤在4500元至5500元之間,從每年4月初種植到11月陸續結束,一季可以種植3到4茬,一畝地可以實現產值1.5萬元至2萬元。”通海縣原態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來說,在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下,這幾年甜玉米的銷路一直不錯,價格穩定。
“對于農民來說,穩定的價格就是發展生產的風向標。”何來說,種植甜玉米除了收入穩定外,其少水、少藥、少肥、省工省力的優點也得到廣大農戶的認同,從2012年河西鎮開始大面積種植甜玉米。目前,河西鎮有玉米種植戶9700多戶,占全鎮種植戶的90%以上。
據介紹,今年河西鎮實地種植玉米39737畝,復種指數達79000多畝,按照每畝每茬減少氮肥4公斤計算,種植3茬,全鎮一年少施用氮肥1440噸;同樣,磷肥按照每畝每茬減少1.5公斤算,全鎮一年少施用磷肥在100噸左右。
截至8月28日,杞麓湖流域完成種植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作物11.27萬畝,完成目標任務11萬畝的102.45%。其中:豆類0.36萬畝、油菜0.49萬畝、麥類0.7萬畝、馬鈴薯0.13萬畝、玉米5.82萬畝、水稻0.02萬畝、荷藕0.02萬畝、烤煙3.7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4.49萬畝,比2022年同期增加0.32萬畝,比2021年同期調減3.1萬畝,比2020年同期調減5.95萬畝。截至8月25日,完成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9.09萬畝,配方肥覆蓋率達94%;實施有機肥替代14.63萬畝。
“今年以來,通海縣以種植主體和生產方式轉變為重點,突出臨湖核心區種植結構調整,堅持和踐行‘嚴管嚴控’策略,引導農戶擴大烤煙、水稻、荷藕等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作物種植,進一步削減農業面源污染,促進綠色農業發展。”通海縣農業農村局局長丁超介紹。
發展設施農業才是王道
8月24日,記者來到位于楊廣鎮麟鳳社區的通海縣“一縣一業”示范縣設施基質有機蔬菜種植示范基地,6米多高的現代化種植大棚、整齊劃一的種植槽讓人眼前一亮,綠油油的螺絲椒掛滿枝頭,工作人員正忙著采摘并分類裝箱。
“今年4月份種下的螺絲椒,6月份就可以采收了,目前已經采收了90多噸,一直可以收到明年4月。”基地負責人許家已告訴記者,由于基地配備了智能溫控系統、水肥一體化設備等生產設施,可以對溫度、光照、水肥等進行精準調節,實施智能化管理,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基地42500株無土栽培的螺絲椒個頭飽滿、顏色嫩綠,價格好時可以賣到10多元一公斤,每年每畝產量可達10噸以上。
在水肥一體化控制車間記者看到,母液罐、肥水罐、原水罐、回收水罐等一個個大水罐整齊排放,只需要在控制屏上輕點幾下,配置好的水肥混合液體就能通過管道精準輸送到植物根部,實現節水、節肥。與此同時,產生的尾水被收集回用,形成用水閉環。
“水肥一體化設備能夠根據作物生長周期精準調節水、肥、溫度,進行智能灌溉、施肥,讓作物有光照、有風吹,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產量。一般的土壤栽培一畝產量在4噸左右,無土栽培可以達10噸以上,由于開展蔬菜營養配方研究,用進口椰糠替代傳統土壤,產出作物的質量更好,口感也更佳。”許家已說。
建設有機蔬菜種植示范基地,是通海縣堅定不移走高效生態農業發展路子、大力促進產業提質升級、引領帶動杞麓湖周邊農戶轉變生產觀念、走高端設施化和高效綠色農業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通海縣緊盯源頭治理,全面抓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積極推進現代綠色農業項目落地,以項目促帶動,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濟主體示范引領作用,帶領廣大農戶優化種植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據丁超介紹,近年來,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模式,通海縣積極引進市場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和設施農業,引進和新建“一縣一業”設施基質栽培、佳海花卉種植示范基地等項目,通過以點帶面、示范引領,農戶向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經營權,形成現代農業示范引領,帶動大水大肥傳統種植模式轉變,推進臨湖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區建設。
在云南佳海農業產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里,工人正忙著移栽洋桔梗。
在位于河西鎮的云南佳海農業產業有限公司的種植基地內,鋼架結構的種植大棚里同樣充滿了科技感,智能溫控系統、智能灌溉系統、智能土壤監測系統,通過時時數據反饋來實現精準澆灌、精準施肥;而防蟲網、滅蟲燈、誘捕板等物理防蟲設施的引入,有效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一系列的管護措施、“保姆式”的服務讓這里生長的迷你向日葵、洋桔梗等植株長勢良好。
據總經理夏宇介紹,公司自成立初期即專業從事洋桔梗品種的引進、栽培生產,是專業化、規模化的洋桔梗生產基地。市場上對迷你向日葵的品質要求較高,花稈太粗、花朵過大都不行,要少施肥、精準施肥,確保瘦稈、花小,才有迷你向日葵的好品相。同時,為了保護耕地,基地采取“玉米+洋桔梗+迷你向日葵”的套種輪作模式,通過科學的種植方式來保障地力恢復。2022年,輻射帶動120戶當地群眾種植,種植面積達125畝。
據丁超介紹,在不斷優化傳統優勢蔬菜產業的同時,通海縣還大力提升花卉的種植設施、技術和品牌。通過現代設施農業,利用水肥一體化、加溫系統等設施,花卉產量可增加200%至300%,優質花比例可提升20%至30%,化肥可以減少50%至80%,農藥可減少40%,用水量可減少60%,實現農民增收和環境保護相統一。2018年至2022年,云南云秀花卉有限公司的“云秀”牌月季鮮切花和通海錦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月季種苗連續五年獲云南省“10大名花”稱號。
離土不離鄉的新農人
“這是綠精靈,9枝一件,外送1枝損耗,下單后今天就能發出。”9月8日早上,記者打開抖音,主播趙蕊正在進行鮮花直播,認真介紹不同鮮花的種類及銷售價格。
正在直播賣鮮花的趙蕊。
趙蕊是一名90后小伙,來自通海縣興蒙鄉,和哥哥趙亮一起成立了云蒙花卉經營部,共同經營花卉生意。通過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新型產業化模式,由公司統一育苗、統一供苗、統一防疫防病、統一種植技術、統一回收,帶領周邊農戶進行花卉種植。目前,帶動農戶150余戶,推廣種植面積400余畝。
“農戶采收鮮花后,都是由我們統一收購后拉往昆明斗南花卉市場進行拍賣;現在隨著銷路的拓展及冷鏈物流的發展,一部分鮮花采摘包裝后也可由原產地直接發往各個城市。”趙亮告訴記者,高峰時每天要收購8000多捆,少的時候也有4000捆,銷售范圍覆蓋全國各地。
趙蕊告訴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市白領、銀發族都喜歡通過直播購買鮮花綠植,很多人都是一買就好幾件鮮花。他覺得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者對鮮花的需求正在增長,直播和短視頻更能直觀地展示鮮花的姿態和美感。看準商機后,經過一番籌備,趙蕊2021年正式開始在抖音上直播銷售小雛菊。
“剛開始只有幾百人觀看,粉絲也很少,現在粉絲有2.5萬人,一個月能賣出6000至7000件花,每月銷售額達2萬元至3萬元,銷售情況還不錯。”趙蕊說,直播時他會展示鮮花發貨時的花苞、枝干、根莖情況,保證消費者收到的產品跟展示情況一致。此外,在直播前,他們就整理篩選好貨品,有多少達到銷售標準的鮮花就在直播間賣多少份,盡量做到當天清空庫存,保證鮮花的狀態。
直播不僅可以更好地展示鮮花的狀態,還可以和消費者進行實時交流。直播時,除了介紹產品,趙蕊也會和消費者普及鮮花的標準化分級和到手應有的狀態、養護措施等。趙蕊說:“只有用心打造有內容、有吸引力的直播間,才能有效增加用戶觀看時長和下單金額,更快地實現強觸達和高復購。”
在掌握了流量密碼后,趙蕊打開了新的財富之路。如今,在通海這片沃土上,像趙蕊這樣熟練應用網絡、掌握市場信息的農業主播、農村經紀人越來越多,他們不再像父輩一樣終日與土地打交道,而是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服務農民群眾,帶動農業生產,以新農人的姿態呈現,為家鄉的農產品代言發聲。
在趙蕊忙著推銷家鄉的鮮花時,同樣作為新農人的徐興鼎則是把當地綠色資源做成了自己的生意。“迎著拂面的晚風,邀上三五好友,在日落營地里喝酒品茶,聆聽風吹稻穗的聲音、蛙聲蟲鳴,感受大自然的真切。”今年,位于秀山街道大樹社區田間的露營基地,一度成了通海的消費時尚和網紅打卡地。
大樹社區依托當地特有的湖光山色、田園風光和美麗村莊,走出一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地處杞麓湖畔的大樹社區依托當地特有的湖光山色、田園風光和美麗村莊,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發展之路。租賃周邊村子30多畝地打造田園風光綜合體,購入19輛旅游觀光車,整合周邊自然資源推出“一日游”旅游路線,成了市民放松休閑的好去處。
近年來,通海縣圍繞農業經濟多元化發展,全力推進一三產有機融合,以農耕文化、農旅項目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摸魚節、長街宴、梨花夜市、小尖山情人節等活動成功舉辦,農事節慶效益初顯,文化活動逐步形成品牌效應。
短 評
讓綠色發展的步伐越邁越穩
□ 沉木
近年來,隨著杞麓湖保護治理的不斷升級,為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推動綠色農業產業發展,通海縣積極引導優化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促進一三產有機融合,推動綠色農業轉型升級、農業生產穩步發展,逐步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讓綠色發展的步伐越邁越穩。
種植結構調整要從群眾利益出發。農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農產品的價格就是引導農戶發展生產的風向標,由于甜玉米銷路好、收益高,能讓腰包鼓起來,調動起了農戶發展生產的積極性,所以今年河西鎮90%以上的農戶都種植了甜玉米;實施種植結構調整,短期內改變了農戶的生產習慣,在一定時期內會影響農戶的生產收益,因此要出臺相關農業生產補償政策,讓農戶在保障收益的情況下,逐步適應新的生產模式;要合理安排農產品的種植比例,提前預知市場需求,為農產品有序生產、依次入市場鋪平道路。
發展設施農業帶動規模化發展。設施農業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的特點,是未來農業生產的主流模式。為做好示范引導作用,通海縣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模式,以龍頭企業帶動示范,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帶動農戶轉變傳統種植方式,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在龍頭企業的指導下,廣大農戶抱團生產和集群式發展,規模化生產模式逐步形成。
新農人促進現代農業多元化發展。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集約化程度的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逐步增多,一批熟練應用網絡、掌握市場信息、擁有專業知識的新農人涌現而出,有效促進了一三產有機融合,孕育出多種農業經營模式,開拓更寬的致富門路,成為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主力軍。
截至8月28日,杞麓湖流域完成種植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作物11.27萬畝,完成目標任務11萬畝的102.45%。蔬菜種植面積比2021年同期調減3.1萬畝,比2020年同期調減5.95萬畝。截至8月25日,完成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9.09萬畝,配方肥覆蓋率達94%;實施有機肥替代14.63萬畝。綠色發展之路任重道遠,透過一組組數據的變化,可以看到通海縣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踏踏實實寫好綠色發展這篇大文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