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煙區機械化采收煙葉場景 /姜昊楠 攝
寸土寸金關乎國計,一壟一畝承載民生。
黨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并明確要求“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吹響了機械強農賦能農業強國建設的號角。
倏忽秋又盡,今朝恰立冬。煙草農業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袤煙區正以農機農藝融合為抓手,上下聯動,鼓足干勁,一幅千磨萬擊還堅勁的實踐畫卷在全國鋪展開來。
立冬之際,記者走進河南煙區看煙草農機的探索與應用,在豫州大地上用眼捕捉新發展,用耳聆聽新變化,用心感受新技術。
從“苦力活”到“技術活”
隨著秋收進度漸入尾聲,天氣漸漸轉涼,田間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也漸漸消散在點點晨露中。然而在河南許昌市建安黃廟煙葉工作站內,依舊保留著淡淡的收購余韻。
走進煙站大門,不遠處就能瞧見一臺臺從煙田完成采收的農機。機身裹挾著泥土與葉片,散發著濃濃的鄉土味道。“這是我們最新式的采收植保一體機,它的臂展完全打開能同時覆蓋近5米煙田。”煙站農機負責人繪聲繪色地描述著這臺近兩米的“大家伙”在煙田中的作業場景。
不止于此,植保打頂抑芽一體機、拔煙稈機、牽引式中耕除草培土一體機、覆膜機(可鋪滴管帶)、三行移栽機、北斗導航雙行起壟施肥一體機……煙站里這些“身高體壯”的農機一字排開,“忙碌”了一整個煙季的它們正井然有序接受年度檢修和保養。
近年來,河南煙區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推進過程中不斷研發創新,在耕整地、施肥起壟、中耕除草、植保運輸等全方面實現基本機械化覆蓋,重點環節機械化綜合作業率達78.33%。結合煙葉生產實際,對通用機械與專用機械持續改進,讓煙農用著滿意,使著放心。
“以前做的是苦力活,現在干的都是技術活。”建安區蔣李集村煙農李曉兵談起使用農機帶來的改變時贊不絕口,“以前采收煙葉一個人一小時能收3擔,現在開著機器一個人一小時能收10擔左右,能用機械就絕不用人力。”
“農機農藝融合的本質在于服務煙農,煙農滿意、煙農愛用是最大的民心。”河南省局(公司)總農藝師宋守曄從事煙葉工作30余載,他深知煙農使用農機的痛點和堵點所在。
先磨合才能融合,河南煙區始終堅持在“用”中改進、“用”中完善、“用”中提升。去年至今,洛陽、南陽、平頂山、三門峽等主要煙葉產區積極組織新研發煙草農機“同臺競技”,多次開展“賽馬”選型和新型農機煙農體驗活動。每到春耕時節,煙田里機械馬達轟鳴,農機“大展身手”。平頂山市局(公司)、三門峽市局(公司)組織由行業專家、特約“土專家”、合作社及煙農代表27人組成評委會,煙農現場觀摩“機展”“機耕”,并參與投票打分和“大眾點評”,經過層層“海選”,真正適合自家煙田、滿足作業需求的好農機就出爐了。
耕耘一煙季,心里更有底。為提升農機農藝適配性,河南煙區還在煙葉采收環節開展“回頭看”,再次舉行農機觀摩會,讓效果來說話,讓實踐來檢驗。
“給葉片做‘霧化’,讓煙葉乘‘電梯’”,記者對談論中的話題頗感新鮮。
原來許昌煙區探索開發超聲波結合柱塞泵用于煙田植保,通過應用超聲波回潮技術,霧化顆粒更細,藥液可均勻噴施于煙葉正面和吸附于煙葉背面,大大提升植保作業質量。
好似“電梯”的煙葉裝卸升降平臺,極大減輕煙農烘烤時大重量搬運煙葉的工作強度,獲得了全省商業QC課題一等獎。
當然,農機開發應用并非“炒概念”,而是“攻難點”。
在全國煙區普遍薄弱的揭膜、植保兩個環節,河南煙區交出了“豫式答卷”。洛陽市局(公司)針對不同的薄弱環節,積極參與申請立項農機創新項目2項,校企聯合開展揭膜機、太陽能集水、移栽機項目研發,推進打頂機、采收機驗證、改進和驗證,逐步破解揭膜環節“無機可用”,植保環節費工費力“有機難用”的困境。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從煙站出來,沿著細細的田壟仔細瞧過去,田間的煙農臉上布滿了溝壑,很少能看到年輕的面容。
“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誰還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許昌市局(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道。隨著農村年輕人口流失,種植主體發生變化,農業勞動強度下降,煙葉生產機械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猶如“攔路虎”立在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工作面前。有了農機,但種植主體老齡化導致大部分煙農無法熟練操作農機,“新裝備”迫切需要“新農人”“新平臺”。
讓老煙農“慧”用新設備。許昌市局(公司)依托許昌供銷合作社托管服務中心,將煙用設施融入“大智慧農機”信息化平臺,構建“訂單式”網上操作模式。“煙農只要輕輕一點,就可以在平臺上下單農事服務需求,合作社農機操作手自主接單,持農機操作證幫助煙農完成移栽、植保、采收等農事服務。”許昌市地方供銷社代表史慧芳在“大智慧農機”信息化平臺上操作演示起來。
通過搭建訂單作業、托管服務、勞務中介等“一站式”服務,以煙農購買服務的形式,最大程度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最高效率發揮每臺農機價值,保證“一機多戶共享”。通過安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大智慧農機”信息化平臺能夠實時展示農機工作狀態與路線,真正做到讓煙農放心,供銷社省心,煙草部門安心。
讓老煙農“慧”用新農藝。農機農藝深度融合,農藝促進農機改進,農機同時倒逼農藝優化成為必然。“機器挺好,可煙苗太脆了,還沒栽進土里就斷了。”這是煙農剛開始操作新移栽機時常遇到的問題。為提升農藝工作水平,南陽市局(公司)和河南農大、青州研究所協同開展農機對接驗證,立足農藝宜機設計要求,綜合考慮農藝調整對農機作業的支撐程度,將新型韌性十足的煙苗培育出來送到煙農手中,進一步實現了農機農藝融合,為煙葉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新型煙葉采收機幫助煙農減輕勞動強度 /姜昊楠 攝
從“好農機”到“好服務”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農機農藝融合工作的開展要干在當下,更要謀劃長遠。宋守曄在采訪中提及一個常見卻又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如果農機在使用中發生故障,煙農該怎么辦,農機企業該怎么辦,我們又該怎么辦?”
對于煙農來說,煙葉采收耽擱一天就多一天損失,煙葉采收品質或將下降,經濟收入也受影響。針對農機故障問題,河南省局(公司)11月9日發布《關于全省煙草農機維修服務站建設月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農機廠家要落實“三包政策”,設置農機售后維修電話,在規模以上站點建立農機配件存放站,指導農機手定期保養維修。通過規范煙草農業機械維修業務,保證維修質量,切實提升煙草農機使用效率,保障煙農自身利益。
此外,煙草農機如何與大農業機械化作業互通互用,實現“一機多用”“一機多容”,也是煙農極為關心的問題。
河南素有“中原糧倉”之稱,之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煙葉作為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需要與其他農作物實現良好的農耕生態周期,構建農耕環境。近年來,河南省局(公司)立足“以煙穩糧、以煙促糧”工作思路,大力推廣“煙+薯”“煙+菜”“煙+谷”等“煙+N”生產模式。
農機宜煙宜糧、糧煙協同發展。如許昌煙區每年4月份煙葉移栽到9月底采收完成;小麥每年10月份播種,次年6月初開始收割,如何解決四五月份煙葉與小麥友好共存,農機如何適配兩種農作物成為河南煙區的一項攻堅難點。
為此,煙麥帶狀種植模式下新農機應運而生,結合煙株長勢、培土高度需求、壟距等生產管理實際,可實現糧煙兼容、一機多用,提高了適用性和作業效率,成為煙農喜愛的“兩棲”機械,越來越多“經濟適用機”成為煙農的“心頭好”、煙田的“新標配”。
扎根基層,問計于民,農機農藝融合再上水平,“中原糧倉”農機忙,“千軍萬馬”齊攻堅,正匯聚成助推煙葉高質量發展和煙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