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者黑生態煙區
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七鄉大地的靈動和秀美。宜煙耕地面積達700多萬畝,是“云南黃金走廊”生態特色煙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充分把握生態自然資源優勢,搶抓發展機遇,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綠色生態、節能環保、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的現代煙葉生產方式,推動煙葉產區形成多元化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描繪了一幅丹青流溢的田園山水畫。
近期,由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舉辦的云南第二屆“最具影響力煙區”考核活動進入尾聲。此次考核是一次以突出“優質、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的檢驗,讓一個個最能代表煙區高質量發展的先進典型為大家樹立起模范標桿,引領全省各個煙區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筆者走進文山州硯山、丘北、廣南3個候選煙區,近距離感受畫卷里的和美景象。
硯山縣
沃野萬頃平如硯 金葉飄香縈群山
硯山縣地處滇東南北回歸線附近的低緯高原地帶,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烤煙標準化示范縣、“云南黃金走廊”生態特色煙區、云南首屆最具影響力煙區。在現代煙草農業推進過程中,硯山煙區樹立了全國現代煙草農業的一面旗幟,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小舍姑模式”和“平遠速度”,成為全國新煙區建設的典范。近3年來,硯山煙區煙葉種植規模均穩定在12.7萬畝,收購量34.4萬擔,實現煙農年均售煙收入5億元以上、煙葉稅1億元以上,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產業興旺領航鄉村振興
硯山縣擁有廣袤的沃野良田,全縣耕地面積220萬畝,宜煙面積100萬畝,是核心煙區“156”示范工程區、“2260”特色優質煙葉示范基地。耕地面積3000畝以上的壩子有35個,其中平遠壩子有50多萬畝。
為保護基本煙田,硯山縣于2018年制定了5年內流轉10萬畝核心煙區規劃,在文山州率先走出“村委會+烤煙合作社+煙農+訂單企業”土地流轉新路子。村委會按煙區規劃制定輪作制度,合作社與農戶簽訂中長期租地合同,與銀行簽訂貸款合同開展土地流轉。2023年,全縣開展煙區土地流轉7.02萬畝,其中煙農自主流轉土地6.78萬畝,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2453畝,100畝以上連片430片10.34萬畝。同時,不斷加大煙基設施項目投入,推動集中連片種植輪作。2005年以來,全縣共投入煙草資金5.92億元,建成煙水工程1.86萬件,受益面積45萬畝以上。2023年7月,硯山縣在平遠鎮富僑社區開工建設文山州首個高標準基本煙田,總面積707.88畝。
按照《文山州“兩型”合作社規范建設實施方案》,硯山縣創新合作社組織形式,制定了種植型合作社建設3年規劃,成立了全州第一個種植型合作社,實行種、服分離模式,建立種植型和綜合型兩種互補型的合作社。
烤煙產業是硯山縣富民強縣不可替代的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硯山縣探索出了集中運輸代表交煙、專業化分級、一體化收購等先進經驗,農戶收入逐年提升、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產業興旺正領航鄉村振興,“強富美”的鄉村愿景一步步變成現實。
煙區產業綜合體。
綠色生產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硯山縣堅持新發展理念,在煙區全面應用土壤保育、殘膜回收、生物防治病蟲害、清潔生產等綠色生產新技術,不斷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煙葉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深入開展STP(煙草可持續發展)項目整縣推進試點和“2260”項目開發,連續3年在云南省“2260”田間綜合考評中排名前列,為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探索示范。鼓勵合作社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環境友好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將農藥使用納入對煙農、輔導員、合作社的考核評價。
此外,實施綠色防控重大專項工程,進一步擴大綠色防控示范區面積。2023年,全縣建設4萬畝綠色防控示范區8個,建立設置病蟲害預測預報點11個,推廣藍板、性誘劑立體防控3萬畝,無人機植保3.89萬畝,使用煙草內源抗病毒制劑1000畝。
引入以蟲治蟲生物防治,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100%覆蓋,輻射大農業放蜂13萬畝,釋放叉角厲蝽1000畝、夜蛾黑卵蜂1250畝、捕食螨5500畝。推廣清潔能源烤房2159座,覆蓋面積4.32萬畝,清潔比例達33.6%。推廣秸稈翻壓還田8229畝、綠肥2200畝、油枯有機肥21544畝、農家肥7650畝,推廣膜下小苗移栽12.47萬畝,推廣節水滴灌8.8萬畝、水溶肥8.7萬畝。
近年來,硯山縣始終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煙葉生產理念,明確煙葉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防控生態化的思路,形成小區試驗—全縣試點—大面推廣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模式,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科技賦能繪就別樣圖景
硯山縣一直堅持把農機農藝融合、農業機械化推廣放在為煙農減工降本、提質增效的首位,加快農田、農藝、農機、農服融合發展,全面推廣烤煙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持續推進全國煙草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縣建設。
硯山縣引導組建了“合作社+機手”的市場化穩定運營的機耕專業隊服務煙農,引進研發各種實用機械取得實效,累計申請專利7項,已獲得授權4項,實現犁、耙、壟、塘、膜、管全程機械化,經試驗可供大面積推廣使用的各類農機具25種,2023年全縣烤煙生產整地、起壟、打塘、培土環節機械化比例達97%以上,機械化覆膜比例達84.95%。
完善農機研發、推廣、服務三大體系建設,圍繞烤煙生產耕、種、管、烤、收等核心環節,開展農機裝備研發、升級和改造,重點突破采收環節機械化,開展四次采收田間試驗,探索研發人機協同煙葉采收平臺。同時,探索建設合作社農機4S店,規范煙農專業化服務標準,實現農機農藝有機融合向全程覆蓋、專業服務、提質增效闊步前進。
通過多年積累,硯山縣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大、中、小與高、中、低相結合的烤煙生產全過程、全地形適應的機械配置方案,進行大量跨區域作業的同時,輻射帶動了滇東南片區的機械化生產。
在全要素數字化方面,硯山縣持續完善煙葉全生命周期物聯網建設,圍繞耕、種、收,苗、管、烤等核心環節,加速數字化重塑傳統煙葉生產模式探索。實現“云棚”設備全覆蓋,迭代升級“云滴農機”和“空中滇農”,推廣運用數字煙田系統“云圖”、烘烤數字化系統“云房”、智能分級裝備“云手”、智能倉儲系統“云倉”、全程在途管理系統“云途”。開展智慧煙站改造,優化收購流程,推廣框煙智慧收購,完善裝框前煙葉盲抽復檢、無人過磅系統、定級機模型驗證等工作,驅動煙葉生產方式和組織管理變革,為穩定核心煙區、穩定煙農隊伍、實現烤煙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
機械化生產。
三生共融打造休閑田園
硯山縣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土壤多為紅壤土、砂壤土,土質疏松,通透性好,煙區土壤供氮、磷、鉀能力較強,還可提供硼、鋅、鎂等中微量元素,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了硯山煙葉上乘品質。
全縣建成基地單元5個,實現煙區基地全覆蓋。主動服務工業品牌需求,堅持走特色品種種植路線,2023年重點品牌直調煙葉占比達41.98%。
按照政府主導、工商協同、縣負總責、鄉村落實、獎勵到戶的原則,硯山縣鎖定“云煙”高端品牌原料需求目標,全面落實“十個100%”技術措施,穩步推進“2260”高端特色煙葉開發,多次在云南省“2260”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根據工業企業需求,硯山縣不斷修改自身的生產技術方案,全方位增強硯山煙葉產業的經營生產力、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發展持續力。
硯山縣堅持自主品牌、自建渠道的思路,引導合作社積極探索出“一體三園”促農增收模式及工作機制(與烤煙產業配套發展的一產綜合體、配套產業升級發展的二產工業園、延伸產業服務鏈條的三產融合園、探索試驗示范的孵化園),實現了三產融合、品牌自有。
硯山縣主動融入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大局,結合當地自然條件,深挖煙田潛力,廣泛推行糧煙協同發展,構建種煙穩收益、種糧保安全、多元促增收的發展機制。以村集體領辦種植型合作社為引領,打造20萬畝“水稻、玉米+烤煙”雙優產業帶,通過對種植產業的統一規劃,穩固“糧+煙+N”的輪作種植制度,讓煙田成為藏糧的良田,2022年以來,硯山縣完成煙后玉米種植9000畝。
硯山縣建成國家級煙區產業綜合體3個,引導農戶發展紫薯、制種玉米等“煙+N”多元產業,每年助農增收3839萬元,形成多產融合良性發展的新格局。爭取煙草扶持鄉村振興項目1個、投資4800萬元,打造集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煙區智慧農業CBD,履行社會責任、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產業發展。
丘北縣
綻放生態之美 譜寫奮斗新篇
一天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丘北縣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原氣候,為其提供了溫暖濕潤的夏季和相對干燥的冬季,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普者黑像一顆閃耀的明珠坐落于此,山巒起伏,湖泊草地交錯,構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畫卷。
框煙智慧收購。
穩健前行,金葉揚帆啟新航
在丘北縣,烤煙產業不僅是農民的期盼,更是這片土地的獨特名片。
為了確保煙葉的持續穩定發展,丘北縣一直努力鞏固煙葉基礎,穩定核心煙區。縣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通過基本煙田保護制度和基本煙田可持續經營實施方案的實施,為核心煙區提供了堅實的政策支持。丘北縣規劃并保護煙區34.54萬畝,其中,核心煙區24.15萬畝,為烤煙的科學輪作種植提供了有利的土地條件。
丘北縣著眼于整體規劃,通過建設不同規模的片區,包括10萬擔片區、3萬擔片區、2萬擔片區和1萬擔片區,挖掘煙區潛力。今年,全縣煙葉種植收購計劃增加至34萬擔以上,煙農戶數連續3年恢復性增長,為煙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丘北縣全面推動綠色發展,通過全縣范圍內推動STP項目試點,展現出了可喜的成果。樹皮、膩腳、普者黑、天星等4個煙區,實施植煙土壤保育示范,緊扣土壤肥力不均衡問題,建立土壤保育綜合示范區1萬畝。同時,綠肥種植與翻壓示范區和根區微生態調控示范區分別達到3000畝和1000畝。測土配方和精準施肥成為推動土壤保育的有效手段,全縣共送檢土樣400個,制定并印發《烤煙施肥建議卡》400份,通過測土配方逐戶下發施肥通知單,確保農戶精準施肥,其中施用秸稈型商品有機肥1.72萬畝、腐熟農家肥7.1萬畝、綠肥種植0.4萬畝、秸稈還田0.32萬畝,新增節水滴灌1.42萬畝。
全縣共建設13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總示范面積達6萬畝。通過優化集成阻、防、控、治一體化蟲害治理技術,構建了誘調并舉、菌藥聯控的系統性防控病害技術體系。為全面實施綠色防控,全縣設置了1個病蟲害系統監測點和10個普查點,采用多種先進技術如藍色粘蟲板、性誘捕器、太陽能殺蟲燈等,實現了病蟲害的有效監測與控制。此外,在煙葉農殘管理上,全縣制作推薦農藥和禁用農藥提示牌64塊,將10種農藥(成分)列為煙葉農殘重點管控對象,執行農藥管理規定,確保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
丘北縣推廣應用生物質燃燒機、熱泵電烤房等設備2842臺,建成生物質顆粒生產線7條,年產生物質顆粒2.4萬噸,補貼生物質顆粒烘烤示范1.41萬噸及煙稈回收燃料化利用示范1萬畝。在樹皮鄉推進生物質顆粒加工與烘烤示范1000畝,積極響應碳達峰碳中和號召。
無論是施肥的精準與規范,還是對病蟲害的科學防控,以及清潔烘烤的推廣應用,都使得煙葉生產更加環保、可持續。這不僅是對綠色發展的探索,更是丘北對未來煙區綠葉安全的堅定承諾。
產業興旺促鄉村振興。
科技助力,數字化轉型創新實踐
作為全國農機農藝融合示范縣之一,丘北縣將焦點放在耕、種、收、苗、管、烤六大作業環節上,通過農機、農藝、農田、農服四大要素,采取一系列措施,迎合煙葉生產的多樣性需求和機械化推廣。
通過外引內研,丘北縣研發推廣了適應不同地形的實用農機,推動農機向農藝標準靠攏。在地方自研方面,中型覆膜掛件、壟塘一體化掛件、“覆膜+鋪滴灌一體化”設備,以及面向山區陡坡、臺地等復雜地形的輕便“土農機”等的投用,有效提升了煙草使用農機具的作業效率。
為適應機械化農業的需求,丘北縣積極推動農藝標準改革,包括統一育苗方式、物資規格、農藝機械化作業標準、考核驗收標準等,更好滿足煙葉生產的新要求。為打牢煙田宜機化作業的基礎,丘北縣著力推進煙葉規模化連片種植,政府出臺配套政策支持和資源整合,進行土地流轉,開展出入口改造,預留煙田作業道,以提升煙田宜機化。
丘北縣著眼于農機服務信息化建設,推廣“香葉智農”和“云滴農機”等平臺應用。這不僅解決了“靠譜農機手難找”“農機閑置愁訂單”等難題,更實現了農機作業與煙農需求的數字化對接。2023年,全縣機械化耕整地、理墑、打塘作業率達100%,覆膜環節機械化作業比例占覆膜面積的100%,同比提升39.9%。相較傳統生產方式,山區、半山區畝均減少用工2.5個左右,壩區畝均減少用工3.3個左右。
通過全面推廣“香葉智農”和“煙葉生產動態管理平臺”,丘北縣煙農們正在借助智慧科技的力量,引領煙區走向數字農業的未來。
育苗點100%應用“云棚”可視化系統,使育苗管理更加直觀高效;煙站框煙物流智慧收購改造讓整個煙葉生產鏈更加緊密高效地連接在一起;開展“云房”智慧烘烤系統探索,為煙農提供了更為先進和智能的烘烤服務;使用“云滴農機”“空中滇農”微信小程序,煙農可輕松實現在線下單,享受合作社耕整地服務。煙葉數字化創新成果不僅遍布育苗、烘烤、收購等煙葉生產的關鍵環節,還通過“云田”系統實現了全縣各地塊在煙葉大田生產環節的數字化全面貫通。這不僅提高了煙葉生產的智能化水平,也為全縣煙農和管理者提供了更多高效便捷的服務。
蓬勃發展,產業融合助力農民持續增收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丘北縣通過深化組織模式變革,全面推進“兩型”合作社建設,為煙區產業升級添彩。注重發揮村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通過深化改革,構建村社農一體產業利益聯結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力。
丘北縣著力推動“兩型”合作社建設向縱深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促使合作社向規范化、市場化、產業化邁進。7個煙農專業合作社規范運營,專業化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全面推動烤煙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全縣綜合型合作社在2021至2022年連續兩年分紅35.47萬元,彰顯合作社發展成果。通過深化組織模式變革,不僅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路徑,也為鄉村振興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在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丘北縣通過深化產業融合,積極推動糧煙協同發展,建設國家級和州級煙區產業綜合體,助力農民持續增收。自2020年起,丘北縣相繼建設了3個國家級煙區產業綜合體,在建設過程中,縣政府通過出臺“一攬子”政策,充分發揮政府領導作用,實現了政府引導、煙農主體、產業融合的良性循環,煙草部門充分利用土地流轉補貼政策,引導煙農積極參與綜合體建設,推動產業融合不斷向前發展。
為推動糧煙協同發展,丘北縣積極開展了1000畝煙后鮮食玉米套種示范項目,覆蓋了雙龍營鎮普者黑片區和曰者鎮2個鄉鎮。通過選擇金糯1805品種,每畝補貼農戶300元,不僅提高了土地復種率,也在農閑季節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還試點開展了煙后套種大豆、南瓜等多樣化項目,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思路。
丘北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與縣鄉村振興局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向白臉山村捐贈300萬元,用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同時,成功爭取了行業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規劃上報了云南煙草專項資金幫扶鄉村振興項目,用于推動煙區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和三產融合增收項目,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通過這一系列的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舉措,丘北縣不僅在農業生產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也為實現農村經濟多元化、農民增收致富貢獻了重要力量。
廣南縣
產業興旺香四溢 鄉村振興畫卷新
走進廣南縣,層巒疊嶂、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綿延著森林和河流,氣候溫熱適宜,光照充足,煙地平緩,耕層深厚,肥力適中,具有典型的山地特色,更有助于煙葉的通風透氣。在這里,獨特的低緯高原氣候,加之不可替代的光、溫、水、肥、土等自然稟賦,成為生態煙葉生長的絕佳天然場,造就了廣南煙葉上乘品質。
山水煙田。
強基固本,產業興旺
廣南縣耕地面積97.3萬畝,宜煙面積60萬畝,近年來煙葉種植規模穩定在5萬畝左右,全縣建成基地單元2個。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烤煙產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精心培育,把煙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納入縣對鄉(鎮)年度考核指標,確保煙草產業發展既有行政上的高位推進,又有執行上的具體落實;出臺做強做大廣南煙區扶持政策,大力實施三年倍增行動,建立基本煙田永久保護制度。廣南縣全面打造小集中、大連片的“珍珠項鏈式”山地生態煙種植模式,構建了廣南煙葉高端原料綠色生態煙葉生產技術體系。
廣南縣積極籌措財政資金、整合涉農資金,全力支持煙草產業發展,全縣上下形成了政府高位推動、煙草發力主抓、各方聯動推進煙葉工作的良好格局。2023年,廣南縣率先“以補代建”建成8群150座電能烤房,總投資1500萬元,電能烤房及時投烤率達100%,實現較傳統烤房能源成本降幅30%,烘烤損失率降低3個百分點,助力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85.14萬元,該項目由“縣農投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煙農合作社”共同運營,今年所產生的凈收益按照60%的分配比例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助力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85.14萬元,同時積極探索非烘烤季節電能烤房的綜合利用,充分發掘電能烤房應用潛力,持續擴大項目建設效益。
廣南縣緊緊圍繞鞏固老煙區、發展新煙區的整體戰略規劃,采取中疏外擴戰略思路,將種植計劃由中部煙區向南部和北部發展,主動搶占核心優質煙區,強力推動糧、煙、油、畜協同發展的政策性引導土地流轉。截至2023年,全縣規劃煙區1110片,面積14.23萬畝,涉及16個鄉鎮102個村委會,其中核心煙區7.56萬畝、占比53.13%,重點煙區6.25萬畝、占比43.94%,普通煙區0.42萬畝、占比2.93%。
為穩定烤煙產業,廣南縣依托合作社平臺,以煙區土地流轉、煙農增收、煙葉資源優勢向品牌優勢轉型為發展方向,深入推進以煙農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的核心煙區土地流轉。采取政府主導、部門配合、政策整合、產業融合的政策性引導核心煙區土地流轉方式,即政府部門負責統籌一攬子政策進行整合打包,煙草公司負責制定煙葉種植計劃,村委會組織負責宣傳發動,采取誰參與流轉、誰享受政策的方式,簽訂由縣委辦、縣政府辦、縣煙辦聯合印制的《廣南縣核心煙區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三年來,共流轉土地6.96萬畝。充分利用新一輪煙區規劃成果,大力推動基本煙田建設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認真謀劃煙葉生產區域布局、產能布局優化工作,奮力譜寫廣南烤煙產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稟賦獨特,綠色發展
廣南縣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煙葉生產全過程,運用藍板、性誘劑、太陽能殺蟲燈等物理生物設備開展病蟲害一體化綠色生物防控技術,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3萬畝,重點防控黑脛病、蚜蟲、斜紋夜蛾、棉鈴蟲。開展以蚜繭蜂為主的以蟲治蟲防治主要害蟲技術,烤煙上100%推廣蚜繭蜂防治蚜蟲,推廣面積5.536萬畝,大農業上推廣面積6萬畝。全縣建立5個病蟲害預測預報監測點,涉及10塊普查田塊,定期監測主要病蟲害情況,預測為害趨勢,為農藥科學合理使用提供指導依據。
廣南縣全面落實煙草農藥肥料使用負面清單,在所有植煙范圍內嚴禁使用規定的高毒高殘留等農藥,并通過微信群、抖音、宣傳單等方式向煙農開展禁用農藥宣傳,提升煙農綠色、安全生產意識。同時注重土壤可持續發展,100%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煙田廢舊地膜清理回收,推廣農家肥堆捂施用2.14萬畝、有機肥施用2.3萬畝,達種煙面積90.49%;開展綠肥種植與翻壓2000畝示范,實施根區微生物調控示范900畝;在舊莫煙區示范“深耕+增施有機肥”,施足氮肥,增施磷肥、硼、鎂等1000畝。
廣南縣加強清潔能源推廣及智能化烘烤探索,遵循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煙葉可持續方向,2023年推廣清潔能源烤房1401座,覆蓋面積2.802萬畝,占比50.61%,同時,投入54.15萬元用于購買生物質顆粒補貼和煙桿回收代加工生物質顆粒補貼,在今年“以補代建”電能烤房150座,并嘗試使用物聯網監測功能,通過手機端口可以監測烤房烘烤動態及實施遠程調控。
全縣整縣推進推廣STP項目,同步開展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項目)專項工作,核心試點面積總計1.2萬畝,占全縣植煙面積的21.68%;核心試點煙農327戶,占全縣煙農比例的20.62%。
為推動綠美鄉村建設,廣南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組織干部職工300余人次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共同打造了以砂子塘村、福寶地村等為代表的集產業、文化、觀光于一體的綠美村莊,形成了一批煙區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產業融合,振興鄉村
廣南縣統籌推進整地備耕、精準育苗、蓄水補水等前期工作,著力抓實栽前準備,形成“水等苗、地等苗、人等苗”,搶抓節令搶占先機實現最佳時段集中移栽。
圍繞烤煙生產育、耕、種、管、烤、收等核心環節,廣南縣激活農機存量,積極探索覆膜、中耕、植保等多環節“套餐服務”,統籌開展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托管服務、租賃經營等業務,探索推進體現調度管理和派單管理,有效擴大了全縣烤煙農機服務范圍。
全縣育苗環節機械化推廣達100%,深耕、耙地、起壟、覆膜環節機械化推廣達85%以上,打塘、中耕、植保環節推廣率達60%以上。同時,通過組建合作社專業化服務隊伍穩定烤煙產業工人1000余人。
廣南縣全面推廣數字煙區、“香葉智農”、“煙葉生產動態管理平臺”等應用,扎實推進“一部手機種好煙”的煙葉生產數字化轉型,持續提升現代化煙草農業水平。全面落實無人過磅,增加煙農參與度,全面推行預約收購、陽光收購,積極推行集中運輸,實現煙農輕松交煙、滿意交煙,切實維護煙農利益。
為加快全縣煙區多產融合高質量發展,廣南縣統籌農科、鄉村振興、煙草等多個部門資源及產業規劃,整合全縣涉農資金,在煙區水利設施建設、農機選購使用、重點技術推廣、貸款額度貼息、油菜玉米種植、高峰牛養殖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及資金補貼,拓寬煙農多產業發展思路,制定方案措施,以“煙+N”多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力爭打造出廣南多產業融合的和諧生態優質煙區綜合體,構建以煙為主的立體農業發展模式。
廣南縣圍繞構建以煙為主、多產業協同發展格局,不斷完善“烤煙+其他作物”配套輪作種植技術。全縣將烤煙生產與“一縣一業”高峰牛產業有機融合,以阿卡黑、拉依國家級煙區綜合體為依托,規劃以“烤煙+青儲玉米+油菜”輪作種植為主,重點研究廣南縣“一縣一業”高峰牛飼料基地建設與油菜深加工配套對接;以“烤煙+蔬菜”為主,探索反季節蔬菜種植、冷鏈運輸、提升品牌價值,直供廣東、香港、澳門等地區,試點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
2023年,全縣推進土壤休耕豆類、綠肥項目3萬畝、煙后油菜1.2萬畝;開展糧煙協同種植示范0.6萬畝,包括煙下大豆0.5萬畝、煙下玉米0.1萬畝,實現產值256.24萬元。全縣累計建設煙區產業綜合體5個,增強煙田綜合生產能力,有力支撐糧食穩產保供,實現核心煙區生態增值、煙田增效、煙農增收、產業興旺、糧經雙贏良好局面,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廣南縣積極推進“兩型”合作社規范建設行動,在千畝村100%成立種植型合作社,建立了16個種植型合作社組織架構,對村集體資源開展了全面摸底,明確種植型合作社土地整合、產業規劃、發動種植的核心功能,建立了統一的專業化服務管理模式、工作標準、定價機制,有效帶動了全縣農業生產效率的普遍提升。
從相互滋養到彼此成就,從世外桃源到清甜高香,一代代廣南煙草人追求夢想,永不停歇,奮力續寫著一片葉子醇香未來的故事,努力實現“世外桃源”的美好愿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