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殘留在田間地頭的秸稈最讓農戶頭疼。今年,我們指導農戶把秸稈加工成飼料喂牲畜,做成食用菌栽培的肥料,變廢為寶。從農田煙稻輪作,到秸稈綜合利用,農民可以實現‘一田三收’。”福建大田縣農業農村局食用菌技術推廣站站長劉傳森介紹,秸稈是一種具有多種用途的生物質資源,含有豐富的碳、氮、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大田縣利用秸稈這一優勢積極探索,賦予經濟價值使“生態包袱”變身“綠色財富”。
圖為農戶在赤松茸種植基地鋪稻草秸稈。大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肥料化,助增產
“水稻秸稈田間回收后,經石灰水浸泡直接投料,其它硬質原輔材料堆積發酵,混合使用成為赤松茸的培養基。我們利用村里的冬閑田種了35畝赤松茸,可消耗水稻秸稈420多噸。”11月22日,在大田縣華興鎮昆山村,食用菌種植戶程立锽正忙著在種植基地覆蓋稻草秸稈。
程立锽介紹,他在縣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指導下,首次嘗試把水稻秸稈回收利用,作成食用菌種植的基料。
“在食用菌種植基地覆蓋水稻秸稈,可以起到保濕的效果,種植出的食用菌厚實鮮美。”劉傳森說,經過處理,水稻秸稈還可以增加煙田土壤肥力,減少來年田間作物化學肥料的使用量。
華興鎮昆山村今年種植的水稻面積有600多畝,許多稻草閑置在梯田邊。程立锽雇人去地里收集。他算了一筆經濟賬,每天雇小工13個,每人每天工資130元,成本低于購買其他肥料。同時,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渠道。
“水稻秸稈可以增加赤松茸的產量,每畝地的產量可增加1000到1500公斤左右,我種的這些畝產4000公斤左右。”程立锽開心地告訴記者。
基料化,出優質菇
秸稈在食用菌種植方面用途廣泛,還可用作食用菌栽培的培養基。
“我委托農戶代收購玉米秸稈,每噸550元,收購了330多噸,由其送貨上門。”大田縣太華鎮高星村食用菌種植戶黃榮積說,他上個月種植的50多畝赤松茸都是用玉米秸稈作為菌棒的培養基。
黃榮積介紹,將玉米秸稈粉碎后,曬干,經過注水、灑生石灰、加入尿素和磷酸鈣等營養物質,混合后堆放發酵便可直接使用。
“用玉米秸稈制作的食用菌培養基營養價值高,適合菌類腐殖,長出的優質菇更多。同時,也減少了木屑的使用量,利于保護環境。”劉傳森說。
黃榮積正是看中玉米秸稈做培養基出優勢菇這一優勢,今年大規模使用。“我去年用玉米秸稈做培養基試種了300多平方米的紅托竹蓀,菇的產量高,品質好。另外,年初種植的110畝羊肚菌的菌棒也加入了玉米秸稈,經濟效益好。”
圖為把玉米秸稈粉碎當飼料。大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飼料化,湖羊長的好
玉米秸稈還是養殖戶的飼料。在大田縣桃源鎮的福建省湖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養殖場的飼料倉庫,一臺夾草機來回運轉,把玉米秸桿放入粉碎機內,將其粉碎成細膩的飼料,用于湖羊養殖。
湖田生態農業主要飼養湖羊銷售,羊場占地面積60畝,現有羊舍7座,湖羊出欄量每年可達3000多只,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300多萬元。
“我的湖羊主要吃玉米秸桿,不僅長的快,肉也更鮮美。”湖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鄭新真介紹,玉米秸桿成本低,桃源玉米種植量大,分批次種植,玉米秸稈量大,現在收購價每噸180元,每天收購60噸左右。
桃源鎮玉米種植戶柯文江是湖田生態農業玉米秸稈的“供應商”。
“目前,玉米秸稈賣了5萬多元。”柯文江說,除了自己玉米地,他還雇傭小工,將部分種植戶沒處理的玉米秸稈捆扎處理后,銷售給湖田生態農業。
“種植+養殖”雙贏
存留秸稈是越冬蟲源的宿主,也是下茬作物耕作障礙,更是秋冬枯燥氣候火災隱患。大田縣農業農村局利用中央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借助省市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科研院所科研力量,深入開展秸稈“五化”綜合利用,在秸稈基料化栽培食用菌、 飼料化飼養牲畜尤顯特色,走出閩中山地特色秸稈綜合利用之路。
廢棄秸稈變為農戶增收致富“綠色財富”。大田縣秸稈產生量15.9萬噸,可收集量15.44萬噸,綜合利用量14.46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93.62%,主要用于肥料化、飼料化和基料化。
“今年,大田縣被列為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重點縣,我們利用這一契機,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聯合縣財政局,印發《2023年度大田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明確秸稈利用工作開展與補助政策等。”大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肖秀杰介紹,他們與省農科院、省農林大、三明市農科院、三明市真菌研究所進行合作,解決秸稈綜合利用難題,拓寬村民的致富渠道,實現“種植+養殖”雙贏的新模式。另外,縣里還建立了4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加大秸稈綜合利用宣傳、推廣力度,既促進當地生態循環發展,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