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水稻種植區田間管理
即將成熟的旱地水稻
工人在千畝蠶豆種植區田間勞作
旱地水稻機械化收割
冬日煦暖,登上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中和營鎮一處名為“黑果山”的小山坡遠眺,數萬畝連片耕地盡收眼底,目力所及之處,是5000畝南方旱地水稻種植區,2023年10月收割之后,不少地塊已翻犁曬垡;西北方向,上千畝連片的蠶豆地綠意盎然。
2023年,按照云南省紅河州委、州政府和云南省煙草專賣局部署,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協同開遠市委、市政府,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團隊的指導下,于中和營鎮實施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建設,在高質量推動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上取得明顯成效。
“我們按照國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戰略部署,圍繞回答好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原料生產‘在哪里種、誰來種,用什么方式種’的‘發展三問’,在以糧穩煙、以煙促糧、糧煙協同方面探索出一條符合當地發展的路子,助力農業提效、鄉村振興。”紅河州煙草專賣局黨委書記、局長朱艷梅說。
胸懷“國之大者”
扛牢保障糧食安全責任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古詩《敕勒歌》中,描述了我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時隔千年之后,近似的場景在中和營鎮再現,美麗的草原變成了如今南方旱地水稻種植區。
2022年,在朱有勇院士團隊指導下,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協同開遠市委、市政府在中和營試種500余畝南方旱地水稻取得成功,為規模化推廣此項技術打下了堅實基礎。
500余畝南方旱地水稻喜獲豐收,背后的情況不能不提。中和營鎮數萬畝連片地為喀斯特中、低山地地貌,彼時區內嚴重干旱缺水,當地群眾發展農業產業舉步維艱。
2009年,開遠市遭遇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罕見的重特大旱情,給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與此同時,工程性缺水制約經濟發展的問題愈發凸顯。
為改善這一狀況,2011年,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協同開遠市委、市政府,向上級申報了開遠市“東山基地單元”項目,涉及灌溉用水、機耕路等現代農業基礎工程。“東山基地單元”項目煙草出資1億余元,劃分為包括中和營鎮在內的三個項目區,其中,中和營鎮項目區的規劃面積最大,設計灌溉面積覆蓋8萬余畝耕地。
“東山基地單元”項目建成后,當地群眾的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發展設施農業有了強有力支撐,曾經以玉米為主種農作物的生產模式發生轉變,馬鈴薯種植逐漸形成規模。
然而,受市場波動影響,價格起伏不定,在一定程度上,當地群眾種植馬鈴薯如同“押寶”一般,價格好的年份有賺頭,價格波動大的年份,成本難收回。
另一個“堵點”是中和營鎮只有少量水田,其余地塊大多為平緩的丘陵旱地,要在這樣的耕作條件下種出稻谷,在工程實施前,絕大多數人連想都不敢想。
糧食問題是關系經濟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問題,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農村發展,對于中和營鎮而言,應時應勢推動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
2023年年初,由開遠市委、市政府牽頭,中和營鎮黨委、鎮政府為主體,由開遠市農投公司通過自主流轉及農民帶土地入股的方式,在黑果山片區流轉了年限不低于10年的1萬畝土地,紅河州煙草專賣局爭取每畝300元的行業政策性土地流轉金補貼。
“按照規劃,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的種糧區和種煙區各為一半,以輪作模式開展生產,發揮稻煙交替種植對土地的保育作用,實現優質穩定產出。”紅河州煙草專賣局黨委委員高松說。
2023年國慶節后,走進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南方旱地水稻種植區,黃綠相間的稻子地隨著低矮的丘陵起伏,飽滿的稻穗低著頭,清風拂過,掀起陣陣稻浪,不是畫卷,勝似畫卷。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基于成熟技術保障和專業團隊指導,由開遠市農投公司主導在中和營鎮萬畝糧煙協同項目區種植的5000畝南方旱地水稻喜獲豐收,據開遠市農業農村局和朱有勇院士團隊專家實地測產,畝均收獲稻谷650.2公斤。
堅持守正創新
打通原料生產關鍵節點
黑果山以南約5分鐘車程,100座純電冷熱一體多功能烤房整齊排列,覆蓋烤房群的鋼架大棚頂上,安裝著光伏發電板。與烤房群一路之隔的,是集回潮、專業化分級、收購等功能為一體的倉庫,倉庫上方同樣也安裝著光伏發電板。
“這些光伏發電板總裝機容量4兆瓦,日均發電量1.5萬千瓦時,并網發電后,在烘烤期間可保障75座烤房用電需求。”開遠市煙草專賣局主要負責人雷榮介紹,在非烘烤季,烤房群中具備冷藏功能的50座烤房可直接作為冷庫使用,有效總容積為3000立方米,為解決當地時銷農產品收購端冷鏈不足的問題提供了便利。
此前,受農業產業調整影響,“東山基地單元”項目煙區面積從高點的5000余畝,銳減至2022年的400多畝,糧煙糧經產業失衡、多元化可持續發展阻滯等問題亟待解決。
中和營鎮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除了發揮保障糧食安全作用以外,還為紅河州煙草專賣局破題原料生產“在哪里種、誰來種,用什么方式種”的“發展三問”探索出一條有效路徑。
依托紅河州委、州政府關于穩定全州核心煙區保障機制,將原料生產融入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對中和營項目區3萬畝土地進行統一規劃,除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以外,統籌規劃經濟作物種植區2萬畝。
基于“碳達峰、碳中和”要求,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區整體規劃,構建起以化肥減量化、植保綠色化、能源清潔化和資源循環化為特征的生產模式。實現以生產組織模式再造推動生產管理體系創新,即:煙區生產管理網格化、生產作業機械化、生產服務專業化、管理方式數字化,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紅河州煙草專賣局發揮緊鄰多功能倉庫的優勢,聚焦提高收購效率這個關鍵,探索“虛擬煙站”模式,即:將站點收購系統前移至分級場地,減少由分級點集中運輸至站點進行定級交售的流程;開展特色物流模式,推動原料供給與原料需求協調發展。
深挖發展潛力
打造多元現代農業體系
在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區千畝蠶豆地,一壟壟覆蓋地膜、長達數百米的豆墑一字排開,尺把高的豆蔓郁郁蔥蔥,白色的花兒下,簇簇豆莢初見雛形。
“2023年9月底播的豆種,12月下旬摘了第一茬豆子,到2024年春節前后進入高產期,高產期將延續到2024年3月。”蠶豆地邊的涼棚下,李本云正在給幾名工人安排活計。李本云是浙江臺州人,2023年上半年來到中和營鎮,是種植這片蠶豆的合伙人之一。
眼前種植千畝蠶豆的這片耕地是李本云和其他合伙人向開遠市農投公司租用的,之前是煙田,2024年屬糧食輪作區,在播種旱稻前,地上作物就是眼前的蠶豆。
蠶豆種植屬勞動用工密集型農業產業,李本云掰著手指頭算賬后表示:“從播種到前一陣子,每天要請四五十名工人勞作,眼下剛長出豆莢,工作量相對小一些,但仍然保持在二十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資約110至140元不等,到摘豆子的時候,每天的用工人數要超過60人。”
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為推動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紅河州煙草專賣局協同開遠市委、市政府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從非煙產業運作模式來看,實現了由政府牽頭引進,全面推進“雙訂單”“雙合同”的生產模式。與此同時,農業企業、紅河州煙草專賣局下屬農業公司合作開展南方旱地水稻、油菜、蠶豆等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事宜,支撐起多元種植輪作模式穩定運行。
從組織方式來看,通過實施村黨組織領辦種植合作社,新組建響水村、躍進村兩個專業合作社,村黨總支成員、村黨支部和小組干部代表村集體以個人名義加入合作社,建立“政府、市農投公司、村委會(種植合作社)、煙農合作社、煙農”之間的利益共同體,實施政府主導的煙區大產業規劃,種植合作社統一開展生產經營管理,煙農合作社組建產業工人開展專業化服務,推動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模式好不好用,群眾最有發言權。34歲的李丹懷家住中和營鎮響水村委會下寨村小組,2023年年初,李丹懷帶著自家的25畝土地入股,拿到了不少土地流轉金。
此前,李丹懷家的25畝土地之前分布在幾個區域,耕作需要來回跑,非常麻煩。如今,李丹懷以遠低于開遠市農投公司向群眾流轉土地金的價格,返租經營一片面積有45畝的煙田。
兩年前,李丹懷與人合伙買了一臺大型拖拉機,原本打算接些零活干,沒想到“訂單”輕松到手。2023年年初,因帶土地入股,李丹懷被當地煙農合作社吸納為專業化機耕隊隊員,煙田整地備耕不到兩個月時間,便有3萬多元機耕費進賬。“2023年,我種地、開拖拉機,以及到蠶豆地打工的純收入,加起來有20萬元嘞。”李丹懷高興地說。
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改變的不止于此。響水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何榮軍表示,此前,全村委會12個自然村、5000多人中,“外出打工的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青壯年。”2023年得知家鄉有了一個“大項目”后,有200多人回來工作了。
“2023年剛起步,經驗還不足,等今年就順暢了。”何榮軍說,為了適配萬畝糧煙協同發展項目,村委會成立了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接下來合作社將發展貢菜種植,目前開遠市農投公司已跟一家農業公司洽談好合作事宜,前期工作已就緒,只等節令。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