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嶺腳下,秀美靈潭。靈潭村,位于廣東省南雄市珠璣鎮,下轄11個村小組,共618戶2473人,村域面積18.5萬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640畝、林地9859畝。
廣東省南雄市珠璣鎮靈潭村,耕地面積1640畝。
2016年以前,這個村還是廣東省定點扶貧村,集體性收入只有1.5萬元。到2022年,靈潭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43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63.4萬元。
這一變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以當地的主要產業黃煙種植為例,傳統黃煙種植每畝產量在280斤左右,通過科技手段解決土壤板結、酸堿失衡等問題后,黃煙產量每畝增加了50多斤,讓村民們每畝收入增加1000余元。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過程中,科技工作者們的身影常常出現在靈潭村的田間地頭,為靈潭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近期召開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強調,廣東要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把創新落到企業上、產業上、發展上。對此,參會的靈潭村黨總支部書記黃建忠感觸頗深:“會后我一直在想,接下來要通過科技手段讓我們的農業產業提速增效,通過電商平臺讓我們農副產品能賣到城里去,通過科技帶領我們靈潭村的村民增收致富。”
靈潭村黨總支部書記黃建忠。
作為一名“新農人”,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沈燕芬亦有同感。“現在我們種田基本上已經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的耕作模式了,這跟以前的耕作完全不一樣,而這一切得益于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
用科技手段解決土壤板結等問題
黃煙畝產提高50余斤
二月,正是春耕農忙時節,也是煙苗移栽好時期。2月29日下午,春雨如絲,淅淅瀝瀝地下著,落在靈潭村田間地頭。在靈潭村黨群服務中心對面,有一片已經翻耕的土地正等待煙苗的移栽。這片土地總面積163畝,是“靈潭村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點”。
靈潭村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點,土地已經翻耕。
據黃建忠介紹,2020年以前,這片土地主要種植玉米、油菜、水稻等作物,但由于產品價格無保障以及農資、勞動等經營成本不斷增長,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直到2021年有黨員干部牽頭改為煙稻輪種,扭虧為盈,帶動農民增加勞務收入70多萬元。
“黃煙是靈潭村最重要的經濟作物。”黃建忠告訴南都調研團,傳統黃煙種植每畝產量在280斤左右,一畝黃煙的純收入大概在2000元。傳統黃煙種植看上去收益不低,但產量并不高。
如何提高黃煙產量成為黃建忠和其他種植黃煙的村民一直探索的問題。在種植過程中,黃建忠發現,黃煙產量偏低,大部分農戶為提高產量只能靠增加施肥量,但過量施肥導致土壤板結,又會導致黃煙產量降低。
2023年,靈潭村向南雄市農業局求助,希望采用科技手段對村里種植黃巖的土壤進行檢測。農業科技人員來到靈潭村,通過檢測發現,靈潭村黃煙種植土壤酸性超標,這對黃煙的生長發育及品質都有影響。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靈潭村村民通過施用土壤調理劑,對種植土壤的酸堿度進行平衡。
見效之后,村民們開始有意識通過科技檢測手段對土壤有機肥含量等進行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增施不同劑量的有機肥。“一方面是秸稈還田,農業局邀請第三方農業科技公司幫我們把控秸稈粉碎的合適長度,再通過無人機均勻拋灑到田里,另一方面,我們改用羊糞等有機肥。”黃建忠介紹。
黃建忠回憶,最初村民們都是使用豬糞作為有機肥,結果土壤酸性超標加劇,還出現了重金屬超標這一問題。“雞糞的話一定要充分腐蝕發酵,不然很容易燒苗。”黃建忠在網上搜索資料,尋找可替代的有機肥,終于,他發現羊糞這個“冷門”的有機肥。“羊糞價格不高,供應商會對它提前漚制,運過來我們就能直接使用,效果也很好。”
為了讓村民們更了解黃煙種植技術以及種植的病蟲害防治,靈潭村會不定期開展科技輔導活動,由南雄市農業局邀請農業科技人員講授黃煙種植中深翻起壟、適時移苗、打頂留葉等技術,有需要也會去田間地頭進行“把脈問診”。
靈潭村黃煙種植田安裝生物誘捕器,科學解決蟲害,減少農藥使用。
小地老虎、蚜蟲、煙青蟲、花葉病……這些都是黃煙種植期間常見的病蟲害。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靈潭村的黃煙種植地里安裝起了病蟲害監控系統,并通過生物誘捕器和殺蟲燈等手段,減少農藥使用,科學解決蟲害。
土壤品質提高了,病蟲害得到了有效防治,村民們對黃煙種植的技術也更了解了,黃煙的產量自然就上來了。
“去年,靈潭村黃煙種植面積570余畝,取得豐收,大部分畝產都超過300斤,多的高達350斤。”黃建忠告訴南都調研團,“黃煙每畝增加了50多斤,讓村民們每畝收入增加1000多塊錢,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瞄準綠色有機農業
期待科技助推綠色農業與鄉村文旅相結合
“傳統農業產品市場基本飽和,價格不高,但勞動力成本在不斷增加,農民賺不到錢,就會撂荒。”為確保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2023年,靈潭村在幫扶單位、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指導下發展訂單式農業。
黃建忠介紹,靈潭村水稻種植的主要品種是有“米中貴族”之稱的“南晶香占”,由幫扶單位提供種子及生產技術指導,并對接大灣區大型超市銷售。同時建立“統配統施,統防統治”的農業生產機制,對農田土壤跟蹤監測,把控產品質量。
黃建忠向南都調研團介紹靈潭村的水稻種植。
在實施過程中采用的是煙稻輪種,春季種黃煙,黃煙收獲后再種水稻。“一方面,輪作可以讓土壤中的養分被均衡消耗,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另一方面,翻田時將煙稈打下去,能夠起到防病殺菌的作用,減少農藥的使用。”黃建忠說。
引進優質水稻品種,采用綠色防控、減肥減藥等綜合技術,靈潭村生產出的稻米米質優、口感好,這一切都被對接的企業看在眼里,也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黃建忠笑著說,“相比傳統水稻,我們綠色生產出來的靈潭水稻售賣時每袋價格可以增加20塊錢,畝產千斤的話,一畝可以增收200塊錢。去年我們一個示范點糧食產量80噸,銷售金額達32萬。”
能不能讓其他農業種植也向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轉型?嘗到了“甜頭”的黃建忠開始將目光放在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上。他在自己的沃柑果園先行試驗。
黃建忠種植的沃柑。
黃建忠選擇采摘期長的沃柑品種,種植了近30畝沃柑。春節前后,黃澄澄的果實掛在樹上,著實吸人眼球。他告訴南都調研團,每年沃柑成熟后,并不用聯系果販收購,通過游客進園采摘便可銷售一空,每年可收入20余萬元。
“靈潭村近年來文旅產業發展迅速,為什么不將綠色農業與之結合呢?比如通過電商平臺讓消費者認領果樹、認領一塊田,使用科技手段讓他們在種植到收獲過程中能夠全程監控,產品成熟后可以由我們郵寄過去,消費者也可以來這采摘。”黃建忠對此充滿期待,他指著黨群服務中心左側的建筑說道,“那里是我們正在建設的一個農村電商平臺,我們希望通過電商平臺讓農副產品能夠賣到城里去,同時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目前,我們缺乏一些針對性的科技手段,例如如何通過科技手段讓認領果樹、稻田的消費者能夠全程監控我們的種植過程,希望科技所等能夠給我們更多的科技支持,讓我們的農業能夠更好地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黃建忠說。
科技人員:
技術對推動農村一二三產均有很強的推動力
2月29日下午,在靈潭村黨群服務中心二樓,一場黃煙種植科技輔導活動正在進行。現場,韶關學院生物與農業學院青年講師易科以及廣東省煙草南雄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樊苗苗為到場村民講解相關的農業政策以及優質煙葉的種植技術。
2月29日,靈潭村在黨群服務中心開展黃煙種植技術輔導活動。
“黃煙種植前一定要深耕曬垡,盡可能深耕,打破犁底層,不僅可以改善土壤板結,熟化土壤提高肥力,還能減少病蟲草害。”從黃煙種植前的土地翻耕到煙苗移栽的最佳時期,再到如何防治病蟲害,樊苗苗將這些種植要點一一講解給村民們。
廣東省煙草南雄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樊苗苗。
“通過培訓,可以把土壤保育、煙草栽培等成熟的科技成果向煙農推廣,比如在煙田范圍內投放有益昆蟲,去建立綠色植保體系,讓煙農們應用技術成果,實現黃煙種植綠色可持續發展,從而提高收入。”樊苗苗表示。
易科告訴南都調研團,科技輔導活動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一是政策宣傳,將相關的具體農業政策準確無誤傳達給當地農戶;二是知識培訓,科普種植技術,減少農戶種植的知識誤區和知識盲區;三是科技成果轉化,將科研所的新技術、新工藝、新品種帶到鄉村;四是解決當地技術難題。
韶關學院生物與農業學院青年講師易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易科最深切的感受。在他看來,這也是“雙百行動”的真實寫照。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易科從學校走到田間地頭,他看到科技促進農業發展,推動產業升級。
易科表示,第一產業主要是種植和生產,新品種的引入以及新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第二產業主要是加工業,低溫保存技術、冷鏈運輸等新技術的加入能夠促進農產品的進一步加工和研發。第三產業方面,農村電商的推廣也能助力鄉村振興。“總體來說,無論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技術對于農業的發展都具有很強的推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沈燕芬:
鄉村產業振興需要發揮“新農人”的重要作用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沈燕芬是一名90后“新農人”。2020年,她辭工返鄉創業,在三年時間里,帶領團隊深耕田間地頭,將3000余畝撂荒地盤活利用,實現土地復耕復產。
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增城星級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沈燕芬。
“‘百千萬工程’對農業領域來講是非常不可多得的機遇,科技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沈燕芬說,傳統的認知里是說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來耕田,但現在農業和以前區別很大,農業越來越現代化,科技元素越來越多。“比如,現在我們種田基本上已經實現了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的耕作模式了,這跟以前的耕作完全不一樣,而這一切得益于科技在農業中的應用。”
沈燕芬認為,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振興。在增城,她發現身邊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這些大學生從大城市回到鄉村,把在大城市里學到的技能或者在學校里面學到的知識帶回到鄉村,有的新農人還在田間地頭玩起直播,為鄉村打開一片新的格局。”
作為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沈燕芬今年將焦點放在農業農村領域,尤其是新農人群體的職業發展問題。“我看到一組數據,截止到2022年底,我國返鄉入鄉的創業人員超過了1220萬人。到2025年預計可達到1500萬人。這么龐大的一個群體返鄉,涌進鄉村,那他們回來之后,怎么樣能夠更好地發揮自身效能?如何才能讓他們留下來,真正扎根在農村?我覺得這些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