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蟲情監測誘捕器,能……”“這是田間管式墑情監測儀,能……”“這是氣象環境監測儀,能……”“這是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可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縣下莊鎮沐滂村的一片二百多畝的農田里,35歲的李炳輝一一介紹農田里的科技“利器”。
蟲情監測誘捕器。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因為這些科技“利器”相對專業,加上李炳輝語速較快,以至于記者剛對其中一個設備有個初步印象,拿筆記錄完設備名稱,還沒來得及記錄原理和作用,就被帶去下一個設備前,采訪本上因此出現了好幾個省略號。
“麻煩再說一下這些設備的原理和作用。”從田里回到下莊煙站,記者追著李炳輝問。
李炳輝是祥云縣城川某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全程參與這片農田的智慧化改造。他語速放慢說:“蟲情監測誘捕器,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光誘、性誘、色誘”三重引誘誘捕害蟲,能減少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是很好的綠色防控手段。”
“田間管式墑情監測儀,就是將管式土壤水分傳感器埋設在土壤中,通過PVC導管對土壤進行監測。它能監測土壤的溫度、濕度、氮磷鉀含量等。知道了這些,我們就知道土壤里缺什么,再有針對性地施肥。”李炳輝呷了口茶水說:“就像廚師做菜,知道了菜里缺哪種佐料,該放鹽放鹽,該放味精放味精。”
氣象環境監測儀。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氣象環境監測儀,是由氣象傳感器、氣象數據采集儀等構成,能監測空氣溫度、濕度、風速、風向、雨量、光照強度等氣象要素。有了這些數據,我們能更好地進行田間管理。”李炳輝說:“還有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它能根據我們設定的配方進行精準灌溉。”
“總的來說,有了這些‘科技利器’,我們能實時監測農田的土壤墑情、氣象環境、蟲情、病情、農作物長勢等。合作社或農戶能通過電腦、手機隨時隨地查看各項監測數據,再根據監測情況采取針對性應對措施,讓種地更科學、更便捷。”李炳輝說。
看得出,因為田里有了“智慧大腦”,農戶種田從“靠經驗”變成了“靠數據”。在科技力量的支撐下,種地正從以前費神費勁的“苦差事”,變成省時省力的“輕巧活”。
李炳輝介紹,田里的這些科技“利器”由煙草部門今年1月出資建設,旨在為現代化大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目前這片田里種著烤煙,從整個生長周期看,這些‘利器’作用不小,特別對年輕人來說,能彌補本身經驗的不足。煙后我們準備種土豆,到時這些科技‘利器’還會再派上用場,我們也會再觀察,看它們能發揮多大作用。”他說。
田間管式墑情監測儀。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借助科技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智慧農業跨越,是云南各地均在探索的方向。沐滂村農田里安裝的這些“科技利器”,正是當地煙草部門借助技術創新,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嘗試。
“下一步,我們打算把這些‘科技利器’的作用細化到作物生長的每一個周期,為我們的種植戶以及政府的決策層,持續提供預測和決策的信息支撐。”祥云縣煙草專賣局相關工作人員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