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湖南邵陽縣金稱市鎮石馬村的烤煙房內,金燦燦的煙葉有序懸掛在架子上,等待著出爐。煙葉全部采收,晚稻已經下田,煙農陳金葉心里的石頭落了地,臉上掛滿了笑容。
她手腳麻利地將一竿竿烤好的煙葉放在分級臺上,隨后按照下烤初分的要求進行去青去雜,并將分好部位后煙葉小心放入筐內進行打捆,“煙站的工作人員說,馬上就要開秤收煙了,今年烤出來的煙葉色澤好、品相佳,希望都能賣上好價錢!”
“以前日子過得緊巴巴,一家人擠在破舊的老房子里。2008年,我開始種烤煙,算是村里較早的煙農之一。現在的種植面積已經從最開始的八九畝發展到了八九十畝,每年的收入都有保障,日子越過越紅火!”陳金葉說,看到種植烤煙有甜頭后,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種植烤煙的行列,石馬村如今大變樣,不少村民蓋了新房子、買了小轎車,大家的生活更有奔頭了。
煙稻輪作,一田雙收
金稱市鎮是邵陽市重點產煙鄉鎮,煙田成了村民的“致富田”。如何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讓村民的“錢袋子”更鼓?該鎮積極實踐,走出了煙糧融合的“新路子”。
“煙稻輪作,一田雙收,如今這農村的土地可成了‘聚寶盆’,收獲完‘金葉子’,接著種一茬水稻,土地便能‘二次生金’,棄耕情況大為減少。”石馬村黨支部書記陳艷波對煙稻輪作的模式贊嘆不已。1983年出生的他曾經是個生意人,如今扎根鄉野沃土,成了種糧大戶、種煙大戶。
陳艷波算了一筆經濟賬,煙稻輪作的收益是雙季稻的2.5倍。“正常情況下,一畝雙季稻的成本是1900元左右,產值在2500元上下;煙稻輪作的成本是4200元左右,產值則可以達到6500元以上。
除此之外,煙稻輪作可以節省晚稻種植過程中一半的肥料使用,同時減少烤煙病蟲害的發生,解決了土壤的保育問題,實現烤煙效益與糧食產量、質量的雙向提升,有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按收益來講,煙稻輪作遠高于種植雙季稻,但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們不能光追求經濟效益,丟了自己的‘飯碗’。即使是種植了烤煙的田地,政府和煙草部門也倡導我們采收完煙葉后,及時插播晚稻。”陳艷波流轉的110畝土地,全部采取煙稻輪作耕作模式,切實提高了土地的復耕率和綜合效益。
通過發展烤煙種植及其他農業項目,石馬村成功吸引了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農村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農村經濟也實現了多元化發展。目前,石馬村共有煙農9戶,今年新增的3戶都是和陳艷波一樣的年輕人,他們也陸續加入到村干部的行列中,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引領群眾走上綠色致富路。
以煙促稻,以煙穩糧
“以煙促稻、以煙穩糧,糧煙協同發展”的產業融合思路,是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延續,也是新時代農人的智慧。
位于石馬村的金馬煙葉示范區,是全省實行最早、規模較大的土地整理區。然而,在2009年之前,這片示范區還是荒山、荒土和散碎的小丘塊。2009年,當地煙草公司在此開展土地整理項目,將這邊的“小丘改大丘、荒田改煙田”,不僅在連片規模上實現了大的跨越,更重要的是讓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變成了現實,推動了翻耕起壟機、打穴施肥機、水肥一體機、培土機、無人機等農機使用,極大減輕了煙農的人工成本負擔。
2022年,金馬煙葉示范區變身金馬煙糧產業綜合體,在煙葉生產、煙稻融合服務方面實現了土地管理、農業服務、設施利用三個突破。由村委會牽頭,建立了土地集中流轉平臺,推行“整村流轉、統一發包、按股分紅”的流轉模式,同時實行土地數字化管理,每一丘田都有一份電子檔案,位置、面積、所有人等信息一目了然,土地流轉、承租變得更加方便、快捷。建立了煙稻輪作“一站式”服務平臺,做到了“統一標準、統一作業、統一價格、統一服務”,為煙農提供“菜單式”服務選項。巧用設施的閑置期,形成“煙田耕整地+大農業生產”“煙苗+秧苗+蔬菜瓜果”的綜合利用模式,在提升自我造血功能的同時,也為鄉村振興發展作了進一步探索。
2023年,金馬煙糧產業綜合體煙后稻種植850畝(約合56.67公頃),產量400余噸,較雙季稻產區晚稻畝均產量增加25公斤以上,煙稻輪作畝均綜合收入超萬元,真正實現了煙糧雙收、互利共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