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云南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大莊項目區中,集中連片的煙田里烤煙開始逐漸落黃,田間地頭只見煙農和烤煙技術輔導員們忙碌的身影,宣告著正式進入煙葉采收烘烤期。
航拍大莊村高標準煙田(7月25日攝)。郭康 攝
“魯圖模式”成功推廣的見證者
王治平是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紅土村人,從2007年至今,他已有17年的種煙經驗,同時他也是隆陽區欣葉烤煙生產專業合作社西邑服務部的烤煙技術輔導員。在2021年至2023年期間,他在西邑鄉魯圖村煙葉收購點工作,親自參與并見證了“魯圖模式”的成功建設。
航拍大莊村高標準煙田(7月25日攝)。郭康 攝
2022年,云南省煙草公司保山市公司在隆陽區西邑鄉魯圖村開展核心煙區“156”示范工程的建設,圍繞產業、土地、用工、增收四大困境,打造出“村委會長期集中流轉土地+政企合力配套提升設施+政府統籌規劃產業+煙農承租規模生產+搭建利益鏈接機制+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魯圖模式”。
王治平經歷了“魯圖模式”從剛開始建設時的進退兩難,到如今的大獲成功。“魯圖村土地集中流轉后,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地塊集中連片,基礎配套設施完善,交通方便,機械耕作提高了種植效率,煙農的種煙成本降低,收入也不斷增加。”王治平說道。看到成果后,他心想:“如果大莊村也能推廣這種烤煙生產新模式就好了,大莊的村民們也能從中受益。”
大莊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參與者
今年,王治平來到了西邑鄉大莊村煙葉收購點工作,在這一年,“魯圖模式”被推廣到了大莊。剛開始還是遇到很多困難,土地流轉不被村民接受,他們對“魯圖模式”能否成功在大莊推廣表示懷疑,也不愿意將土地流轉出來進行高標農田改造。
據王治平介紹,以前大莊種植烤煙的農戶不多,地塊相對比較零散,現在50畝左右的地塊是由當初200多個小地塊改造而成。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王治平說:“當時我們先是召開了高標準農田改造動員會,然后進行入戶走訪,挨家挨戶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向村民講述土地流轉的好處,告訴大家這樣不僅能減工降本,還能提升大家的收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民們同意了土地流轉,最終于今年1月份開始大量的土地整改、平整工作,并于4月成功完成了大莊高標項目區農田改造。
王治平在查看烤煙長勢(7月25日攝)。郭康 攝
如今的大莊村實現了從當初零散的“巴掌田”轉變成了現在的“連片田”,田間的管網、機耕路、水池、田間閘閥井等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完善。大莊村煙農吳中明說:“以前一家人的勞動力只能種植10畝左右烤煙,還非常辛苦,路不通,運水到田地非常吃力,現在高標準農田改造后,一家人種30畝烤煙也很輕松。”
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興農人”
在大莊村,王治平經常扎根在田間地頭,無論在烤煙種植的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以向他咨詢。同時,他也勇于嘗試和創新,只要生產環節有什么好點子,他總是會率先在自己的煙田里試驗,并主動推廣。
王治平說:“我不僅是大莊村的烤煙技術輔導員,我也是一名職業煙農,今年種植烤煙44畝,積極帶動村民種植烤煙是我的責任。農田建成后,交通方便了,以前小型旋耕機到田間運輸生產物資非常困難,現在機耕路通到地塊邊,運輸方便了,還可以使用大型機械進行耕種,有效把控農作物的種植節令,煙農們能在規定時間內將烤煙種植完成,我也更省心了。”
王治平在指導煙農進行煙田管理(7月25日攝)。郭康 攝
今年年初,當得知合作社要成立農機專班后,王治平覺得自己持有電工證,喜歡跟機械打交道,能駕駛多種農機,思量后他又主動申請加入農機改造的隊伍。王治平說:“我們專班對深耕碎垡機、雙行培土機、雙行起壟打塘一體機,單、雙行多功能煙草移栽機等農機進行改造升級,讓機械作業從原來的小型農機向大型農機高效作業轉變,真正實現了農藝環節‘做減法’,農機功能‘做加法’的目的,達到了減工降本的效果。”
多年來,王治平始終堅守初心,努力奮斗,敢于擔當,實現了從技術“小白”向技術“大拿”的蛻變,不僅是當地烤煙生產的土專家,更是鄉村振興背景下,萬千“興農人”的一個典型縮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