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是中國戲曲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而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用“放、鋪、插、壓、取”五個步驟就輕輕松松地將鮮煙葉送進烤房進行烘烤,整整比手工編煙節省了四分之三的時間,而節省時間的原因,是煙農們用上了“圓針梳式煙夾”。
“圓針梳式煙夾”,顧名思義就像一把梳子,在針梁下90根經過彈簧鋼淬火狀態材料制造的圓針插針按照每兩個之間間隔1.2厘米的距離整齊排列著,裝有插針的針梁與鋪裝好的鮮煙葉的砥梁通過彈性鎖緊機構聯接或分離,便于新鮮煙葉的夾持與烘烤后煙葉的卸裝。
據悉,這1.2厘米的插針間距,是廠家在多次測量和改進后,給到的最佳數值。早在2016年,煙夾就已經在煙農中推廣使用,但是由于1.5厘米插針間距過大,并未受到煙農們的喜愛。經過多年的反復調試后,插針間距由1.5厘米縮小到1.2厘米后,“圓針梳式煙夾”變成了煙農們受歡迎的“香餑餑”。
在越州鎮西關社區的烘烤工場前,煙農曹所芬正在熟練地操作著煙夾,在一旁的技術人員指導道:“在煙夾使用時,首先要在操作臺上將采摘回來的鮮煙葉按照煙葉的成熟度和質量進行分類,然后按照‘密、勻、齊、散、亂’的要求進行夾煙,確保每夾煙葉都是‘同品種、同部位、同成熟度、同素質’。”
只見曹所芬一放一鋪一插一壓,說話間一桿煙就夾好了,她邊說邊夾道:“以前用人工編一桿煙至少需要六七分鐘,用了煙夾后一兩分鐘就編好了,而且編的質量還挺好。”接著她和伙伴一起把夾好的鮮煙葉送進了烤房,“這個煙夾,不僅用起來速度快、效率高,操作簡單,非常省事,也非常整齊,最重要的是烤煙時傳熱快、效果好,下煙方便,可是幫了我大忙。”曹所芬開心地說道。
曹所芬仔細算過一筆賬,以前一爐煙編煙工序需要五到六個工人,使用煙夾后,一爐煙的用工量減少到了只要兩個,在裝煙上省了兩個工,在卸煙上又省了一個工,既省時省力又節約了人工費。
在使用“梳式煙夾”的同時,曹所芬還配套使用了當地煙草部門推廣的電烤房和生物質燃料機。談起現在烘烤的大變化,她笑著說:“以前燒煤每隔幾個小時就要加一次煤,晚上也要起來加,手上還都是煤渣。用了生物質燃料機后,機器自動下料,一天加個兩三次就可以了,省工省力還干凈,也不用一直守在烤房前了。”
“梳式煙夾”配上生物質燃料電烤房,這樣的“黃金搭配”不僅越用越“上頭”,還俘獲了一大批煙農粉絲。現在,曹所芬家的烤后煙葉質量有了明顯提高,越來越多的煙農們也對這些好物贊不絕口。
煙農曹所芬(左)正在和伙伴使用“圓針梳式煙夾”。馬瑛 攝
據悉,近年來,麒麟區煙草專賣局大力推廣“圓針梳式煙夾”和生物質燃料機的使用,極大改善了烘烤基礎設施條件。“新物件”展現了新生機,激發了新活力,為煙農減工降本、提質增收拓寬了新路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