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不同,今年,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召夸鎮召夸社區的陳喬良在召夸鎮農科站和煙站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自家48畝土地上大膽嘗試“一地兩套種”模式。
“五月中上旬在烤煙地里套種了黃豆,長勢不錯,九月初就能采收。七月中上旬又套種了青貯玉米試驗品種,收獲后將供給當地蒙牛養殖場作飼料。‘一地多種’,效益好著呢!”說起這種新模式,老陳的眼里充滿了笑意。
據了解,這一模式讓陳喬良的每畝地烤煙創收5000元左右,黃豆套種每畝增收達800元左右,青貯玉米每畝增收1300元左右,不僅保障了烤煙穩定生產,還實現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陳喬良正在烤煙田里套種青貯玉米。
陳喬良是一位有著30多年烤煙種植經驗的“老煙農”。老陳雖然年紀不小,但他非常與時俱進,從“一地一種”到“一地多種”,他是村里最先行動起來的人,也是最先嘗到了甜頭的人。如今,村民們在這位“先行者”的帶動下,也紛紛開始嘗試利用套種和輪作這種方式拓寬致富路。
“陳師傅特別能干,也特別敢干,在產業發展方面他敢于大膽嘗試。”陸良縣召夸鎮農科站站長戴海能介紹,陳喬良是“一地多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他積極學習實踐套種、輪作相關作物的技術,從時間維度、空間維度充分利用土地,帶動周圍村民實現增收致富。
陳喬良的產業越做越大,一家人忙不過來,只好雇傭同村的人來幫忙。“在家門口打工既省心、又增收!這些活兒我做起來順手,每天可以掙120元左右,也不用承擔什么風險。”村民劉樹榮高興地說道。
“套種不僅能改良土壤,提升烤煙品質,還能增加農民收入,是雙贏的選擇。”召夸煙葉站技術人員朱自良介紹,今年以來,技術人員借助生產培訓和走村入戶的機會加強糧經協作技術推廣普及,讓農戶盡快掌握多種作物協同發展種植技術,共享農業科學技術普惠的成果。
如今,召夸鎮糧經套種面積超過15000畝,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套種的模式被越來越多的農戶所接受。很多農戶利用烤煙田套種大豆、黃豆、紅薯等糧食作物,促進了農業多元化發展。
不僅如此,召夸社區還積極探索糧經輪作模式,隨著烤煙、萬壽菊、玉米、油菜等作物“輪番上陣”,農戶的“錢袋子”也跟著鼓了起來。
“目前,召夸鎮烤煙與萬壽菊輪作面積約8000畝,萬壽菊作為藥材種植,每畝產值可達3000元至4000元。我們已經跟3家公司簽訂了萬壽菊回收協議,萬壽菊采收后直接就交給經銷商去銷售,保障了農作物的銷路。”農科站站長戴海能介紹,除了萬壽菊,烤煙與油菜輪作面積約達4500畝,計劃擴大至1萬畝,綠肥種植面積更是達到了2萬多畝,形成了高效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效促進了土地的合理種植,提高了農業生產的連片率和規模化水平。
下一步,陸良縣將進一步因地制宜推廣“一地多種”模式,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為糧食穩產增效、農民經濟增收、村民就業增收探索新路子,讓每一寸土地實現一地多收,真正把紅土地變成“致富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