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省武夷山市市區出發,驅車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星村鎮桐木村。
這里是正山小種紅茶的發源地,平均海拔800米,進出村子的盤山公路蜿蜒曲折。
“如果沒有茶產業,如果茶產業沒有發展起來,這個地方是留不住人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武夷山市桐木之星正山小種紅茶茶業專業合作社發起人江元勛深有感觸地說。
桐木村村民以茶、竹生產經營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二十世紀90年代,紅茶市場低迷,山上茶園荒廢,村民們日子艱難,有的選擇砍掉茶樹改種毛竹。而現在,在江元勛的帶動下,當地茶產業發展迅速,很多村民開起了制茶廠、茶葉店,當上了老板。
這種變化,讓江元勛深刻認識到了產業發展對于農村、農民的重要性。
人民代表為人民。當選為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他把更多目光投向農村農民,聚焦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鄉村全面振興需要什么?一要有產業,二要這個產業能富民增收,三要這個產業綠色、可持續。如果脫離了這些,沒有持續發展的產業,沒有穩定的收入,鄉村哪里留得住人?”江元勛表示。
那發展什么樣的產業呢?
“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據區位優勢,結合實際情況,發展特色產業。”江元勛介紹道,對閩北山區農村而言,主要有兩大特色產業——茶葉和煙葉。
有了產業,還要因勢利導、守正創新,融入地方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才能更好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比如紅茶產業,江元勛帶領團隊持續創新制茶工藝,帶動周邊茶農3200多戶人均增收5000余元;對外輸出他們獨創的金駿眉制作工藝,先后帶動10萬多戶茶農增收。
比如煙葉產業,近年來,福建各級煙草部門從服務國家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大局出發,堅持“以煙促稻、以煙穩糧”,與有關部門深入研究煙稻水旱輪作技術,共同制定煙稻融合政策、共享煙稻生產資源、共同發展煙稻產業,實現了產業融合發展。
既能充盈“錢袋子”,還能守好“米袋子”。據統計,2024年,福建“煙葉+優質稻”畝均產值6500元、“煙葉+水稻制種”畝均產值8500元,稻煙農戶均綜合收入提高至18.7萬元,煙稻輪作模式穩住了全省十分之一的水稻生產面積。
水稻制種趕粉現場。福建省局供圖
“茶葉和煙葉都是經濟作物,經濟效益較高,農民收入也穩定些。”江元勛認為,通過合理安排,比如在閩北山區山地種茶葉、水田先種稻再種煙葉,能帶來穩定可觀的收益,農民才愿意留下來種地,國家糧食安全才更有保障。
“鼓勵菜稻、煙稻、稻油等糧經輪作”“深化煙稻雙優基地建設”,福建省委省政府連續3年印發實施意見,鼓勵煙稻等糧經輪作。這是地方黨委政府對煙葉產業“以煙促稻、以煙穩糧”的充分肯定。
江元勛認為,壯大鄉村特色富民產業,讓農民實現持續穩定增收,還必須堅持綠色生產,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作為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江元勛最自豪的就是家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綠色的、生態的才能彰顯山區農村產業特色,才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所以要推動綠色科技在生態產業等領域的應用。”江元勛表示,武夷山茶產業的振興之路,就是綠色賦能高質量發展最生動的寫照。
江元勛介紹說,在基層調研時,他了解到煙草部門也重視綠色生產。比如,這幾年,煙草部門探索煙稈肥料化循環利用,推廣農用地膜回收、生物質燃料烤房,因地制宜引導農民開展紫云英綠肥種植,開展煙稻全程病蟲害聯防聯控,探索并推廣黃板、“以蟲治蟲”等綠色防控手段。
“這些綠色實踐,改善了土壤結構和肥力,提升了輪作農產品品質,惠及整個農業生產。一些特色做法,也給其他農作物綠色生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江元勛肯定道,比如,利用煙蚜繭蜂防治煙葉蚜蟲的這種綠色防控模式,低海拔或者平原地區的茶園可以直接借鑒,用來防治茶樹蚜蟲。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江元勛表示,?他將持續關注綠色生產、保護生態環境,也希望越來越多部門和單位像煙草部門一樣參與進來,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以綠色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