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丘陵間,烤煙第一輪培土剛作業完,宜章縣黃沙鎮大元村的煙農李建國就抱著筆記本沖進了村委會。這個皮膚黝黑的莊稼漢不是來辦事,而是急著參加當地煙草站舉辦的"煙葉生產充電班"。在他沾著泥土的筆記本扉頁上,工整抄寫著:"種煙十年,今年單產提高15%,多虧了'私人課堂'"——這個細節,折射出當地職業煙農培育變革。
田間變身實訓室:把論文寫在煙壟上
在宜章縣莽山腳下的200畝示范田里,56歲的"老把式"陳保根舉著手機,跟隨云南的專家"云游"普洱煙區。
"以前學技術靠嘴傳手教,現在能'穿越'到全國優質煙田取經。"他輕點手機,調出去年此時同一地塊的煙株長勢對比圖。
這種虛實結合的沉浸式培訓,讓全縣83%的煙農在三年內完成了從傳統種植到數據化管理的跨越。
課表由農民定:種煙人的"點菜式"學堂
翻開當地煙草局的培訓臺賬,今年新增的"直播帶貨技巧""無人機植保入門"課程格外醒目。這些源自"煙農需求清單"的特色課,是通過35場屋場會收集的智慧結晶。
巖泉鎮煙農周曉蕓對此深有體會:"去年我在建議箱投了'烘烤節能'的紙條,今年就有農大專家帶著新型生物質燃料來開課。"這種"你點單我上菜"的模式,使培訓滿意度從68%躍升至92%。
老煙農變身"網紅主播":鄉土專家的傳幫帶
夜幕降臨,笆籬鎮白沙圩村的"煙語茶香"直播間準時亮燈。58歲的種煙能手劉石柱面對鏡頭,用方言講解著煙稻輪作要領。這個由縣局孵化的"銀發主播團",已開展線上培訓25場次。
更接地氣的是"田坎師徒制"——像李紅梅這樣的"90后"新農人,通過"拜師貼"與老煙農結對,在實操中傳承二十四節氣種煙秘籍。這種代際接力,讓傳統技藝插上科技翅膀。
種煙人的"詩與遠方":產業升級催生新愿景
在赤石鄉"煙稻藝術田園綜合體","90后"新農人譚麗君正在調試全景攝像頭。這個由廢棄礦區改造的智慧農場,春季是金色煙田,秋季變稻浪畫廊,通過5G慢直播吸引都市游客。
"以前覺得種煙是面朝黃土,現在發現能玩出文化創意。"這種產業融合思維,正是新型職業培訓結出的碩果。數據顯示,開展復合型培訓后,煙農年均增收渠道從1.2個增至3.7個。
站在海拔800米的云霧煙田,當地煙草局負責人劉衛華拾起片金葉細嗅芬芳:"培養一個職業煙農,就是種下一顆鄉村振興的種子。"從線上實訓到田間實驗室,從"銀發主播"到"持證新農",這場靜悄悄的"種煙人革命",正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重塑湘南煙區的肌理。當最后一縷烘烤清香飄散山野,屬于新時代職業煙農的春天,已然在培訓課堂的瑯瑯書聲中悄然萌芽,而越來越多的“土專家”正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型人才。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