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嘉禾縣堅持黨建引領,以土地流轉破題、設施共享賦能、勞力統籌聚力,走出一條耕地保護與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為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
土地流轉:激活耕地“沉睡資源”,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面對耕地碎片化、撂荒化等難題,嘉禾縣以土地流轉為抓手,構建起“政府引導、村社主導、農戶參與”的全域土地整合機制。全縣設立專項獎勵資金,鼓勵鄉鎮通過“村集體牽頭+農戶入股”模式,將分散的耕地集中連片開發。
(早稻和烤煙共生)
在珠泉鎮富硒村,1000畝零散耕地經流轉整合后,成為全縣糧煙協同發展的示范樣板。以此為引領,普滿、塘村、晉屏等產煙大鎮紛紛發力,將“小塊并大塊、散戶變規模”的經驗全域推廣。截至目前,全縣累計完成土地流轉12萬余畝,其中5.8萬畝核心區域實現糧煙輪作、高效利用。
為啃下拋荒地整治“硬骨頭”,嘉禾縣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逐村摸排建檔,實施“一地一策”精準治理。普滿鄉通過修繕水渠、拓寬機耕道,將3000余畝撂荒地改造為高標準糧煙種植基地。土地流轉不僅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更讓農戶實現“租金+務工”雙增收,富硒村黨總支書記歐陽文柏感嘆:“土地活起來了,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設施共享: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破解資源重復困局
傳統農業中,不同產業設施重復建設、閑置浪費現象普遍。嘉禾縣打破產業壁壘,創新推行“設施共建共享”機制,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能。在農田水利建設上,全縣統籌規劃“主渠貫通、支渠分流”的灌溉網絡,一條水渠既能滿足水稻生長的大量需水,又能通過精準調控保障煙葉生長的濕度要求,實現“一渠兩用”。目前,全縣200余公里灌溉渠覆蓋70%以上糧煙種植區域。
(村集體成立種植合作社)
在農機裝備與倉儲設施領域,嘉禾縣以村集體合作社為載體,購置翻耕機、插秧機、烘干機等設備,通過“錯峰使用、統一調度”提升利用率。水稻插秧季,農機設備用于稻田整地;煙葉備耕期,又迅速投入煙田翻耕起壟。同時,依托物聯網技術,全縣搭建農業設施共享平臺,種植戶通過手機APP即可預約農機、倉儲資源,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病蟲害監測預警設備等現代化設施的共享使用,更讓糧煙種植管理邁向精準化、智能化。
勞力統籌: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農忙時節用工難、農村勞動力閑置與短缺并存,曾是制約農業發展的堵點。嘉禾縣依托“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建立全縣勞動力資源數據庫,根據糧煙種植不同時節需求,統籌調配勞動力,實現“忙時集中攻堅、閑時錯峰用工”。
(村民正在早稻插秧)
在珠泉鎮富硒村,合作社通過“農事日歷”提前規劃用工計劃:早稻插秧時,組織村民集中開展插秧;煙葉采收季,又將勞動力精準調配至煙田。村民李宜鳳對此深有感觸:“以前農閑沒事做,現在一年到頭都有活干,收入翻了番!”為提升勞動力技能水平,全縣定期開展糧煙種植技術培訓,邀請專家“田間授課”,培養出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
如今的嘉禾縣,糧煙協同發展不僅帶來經濟效益,更重塑了鄉村發展生態。從零散農田到規模經營,從單打獨斗到共建共享,從閑置勞力到技能增收,一幅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新畫卷正徐徐鋪展。嘉禾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改革創新,推動糧煙協同發展模式向更高質量邁進,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嘉禾智慧”。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