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的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柴溝鎮煙田,晨露還掛在煙葉邊緣時,煙農許大姐已蹲在壟間翻看葉片;不遠處的烤房群里,合作社負責人王剛正用測溫槍檢測烤房密封度,儀表顯示“38.2℃”,誤差控制在±0.5℃內。從田間采收的“一眼識熟”到烤房里的“精準控溫”,高密市局(分公司)正用全鏈條的精細管理,鍛造打開煙葉品質大門的“金鑰匙”。
技術賦能:讓每片煙葉都“熟得正好”
“您看這片葉,葉尖泛黃但葉脈還綠,這是‘欠熟’,烤出來肯定沒香氣。”劉桂軍蹲在煙田壟間,手里舉著成熟度圖譜,指腹劃過葉片背面的絨毛——這是他今天第三次給煙農王大哥現場教學。在高密轄區,這樣的“田間課堂”每天都在煙田上演。
圖為技術員劉桂軍(中)正在指導煙農識別煙葉成熟度。
為破解“采收時機憑經驗、烘烤技術靠感覺”的難題,高密市局(分公司)搭起“縣級集訓+煙站實操”的培訓網。縣級層面組織煙站技術員、合作社骨干開展“理論+實操”集訓,重點攻克成熟度判定、分類編竿、烘烤工藝參數等核心技能;煙站則以“田間課堂”“烤房現場會”為陣地,通過烘烤主監現場講解、示范戶“傳幫帶”,讓煙農直觀掌握“怎么看熟度、怎么進行鮮煙分類、怎么進行分類編竿”。
圖為組織技術員開展烘烤采收技術培訓。
“以前采煙圖快,好賴一把抓,烤出來有的青有的雜。現在按技術員教的‘葉色黃綠、主脈發白’標準采,烤出來的煙葉色澤勻凈,幾乎沒有青雜片了!”王大哥的煙竿上,葉片大小均勻,葉基對齊得像用尺子量過——這是培訓后養成的習慣。
標準護航:讓每爐烘烤都“烤得精準”
烤房群的裝爐區,許大姐正把分好類的煙竿碼放整齊。她的竹筐里擺著三個小牌:紅色標“成熟葉”、藍色標“次熟葉”、黃色標“剔除葉”——這是“分類編竿”的要求。“以前混著編竿,烤房里有的烤過了有的沒烤透。現在按技術員說的‘同竿同質’,每竿編140片,烤出來的煙葉顏色亮得能照見人影!”
圖為煙農采用“S”型編煙法進行編煙。
這背后是高密市局(分公司)細化到“毫米”的標準體系。采前要算“采收賬”:根據移栽時間、品種特性制定“批次表”,避免“扎堆采、忙出錯”;采中要過“驗收關”:技術員拿著驗收表,看葉片成熟度、查編竿均勻度,不合格的當場指導返工;烤中要守“儀表盤”:烤房掛著“溫濕度曲線表”,司爐員每小時記錄一次數據,觀察窗里插著“代表性煙竿”,隨時對照調整——就像給烘烤裝了“導航儀”。
許大姐的烤房墻上貼著張“品質記錄”:實施標準化采烤后,她家煙葉的上等煙比例比去年增長了5%。“不是瞎忙了,是每一步都踩在點子上。”她說著,把剛出爐的煙葉攤開,金黃的葉片透著韌性,輕輕一折能聞到淡淡的焦甜香。
保障托底:讓每道工序都“落得扎實”
烤房檢修現場,王剛正盯著工人校準溫濕度傳感器。“咔嗒”一聲,儀表顯示“濕度65%RH”,誤差剛好在±3%以內——這是高密市局(分公司)“拉網式檢修”的硬標準。“烤房是烘烤的‘心臟’,傳感器不準,烤出來的煙葉就‘沒精神’。”他手里的檢修表上,全站52座烤房的密封度、加熱設備、排濕系統都打了勾,這是提前1個月完成的“體檢”。
為防“意外掉鏈子”,高密市局(分公司)還給烤房配了“雙保險”:每10座烤房備1臺備用風機和發電機,確保停電、設備故障時烘烤不中斷;同時成立應急小組,制定雨天搶收、高溫排濕等專項預案,將自然因素對采烤的影響降到最低。
物資保障同樣“備得足”:按“總裝煙量×1.1倍”儲備竹竿、煙夾,提前統計用工需求,通過合作社調配閑置勞動力。“以前采下來沒竿編、烤房空著等物資,現在啥都現成的。”許大姐說,今年從采收到裝爐,比去年快了近1天。
暮色中的烤房群,最新一爐煙葉出爐了。許大姐捧著剛分級的煙葉,葉片金黃勻凈,指尖能摸到細密的油分——這是她按“技術標準”采、“流程標準”烤的成果。
圖為技術員在烘烤工場張貼“煙葉烘烤110服務隊”服務電話。
這把“采烤金鑰匙”,其實沒有復雜的機關:技術賦能咬準“成熟度”,標準護航扣緊“流程關”,保障托底穩控“全環節”。當這些舉措在煙田間精準咬合,打開的是煙葉品質的提升,是產業發展的底氣。就像高密市局(分公司)黨委書記、局長、經理聶威說的:“每片煙葉里都藏著密碼,我們要做的,就是教會大家怎么解鎖。”
如今,這把鑰匙正被越來越多煙農握在手里——在壟間識別成熟度的眼神,在烤房里緊盯儀表的專注,在分級時比對標準的認真,共同在煙田間,寫下“以質提質”的答案。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