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竹山縣樓臺鄉的群山之間,1600畝煙田如一條綠色綢帶鋪展在溝壑間。今年開春,36戶煙農按下紅手印簽下種煙合同時,這片從未種過煙的土地,便承載起老區農業轉型的期待。如今,連片的煙株亭亭玉立,科技的力量悄然滲透,輻射的效應持續擴散,讓“金葉子”在秦巴山區生長出沉甸甸的希望。
樓臺鄉塔坪村煙區。翟雨霏攝
連片成勢:破局零散格局,機械化點亮高效農業
“這地,終于能‘大展拳腳’了!”種煙大戶黃超園望著連片的煙田,語氣里滿是感慨。過去,樓臺鄉的山地被分割成零碎的“巴掌田”,種玉米、土豆全靠人工,一畝地從栽苗到收獲,光人工成本就占去大半。今年,樓臺鄉政府把煙區規劃作為鄉村振興重點產業,由鄉鎮干部帶隊,挨家挨戶做工作,竹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同步跟進規劃——不僅幫著丈量土地、協調流轉,還拿出專項資金平整地塊、修建機耕道。“全鄉累計流轉土地2000畝,從簽協議到土地交付,前后就用了20天。”樓臺鄉分管農業的副鄉長介紹。
36戶煙農的1600畝土地整合連片,機械化作業隨之鋪開。起壟、覆膜一氣呵成,新建的密集烤房整齊排列,生物質燃燒機全力推動煙葉綠色轉型......這片從零起步的煙區,一亮相就有了規模化發展的底氣。
“無人機一天能完成30畝植保,起壟覆膜一體機效率是人工的6倍,一爐子烘烤房一次能加工20畝煙葉。以前種3畝玉米累彎腰,現在30畝煙田靠機器,人輕松不說,每畝還能省300多塊。”黃超園笑著說,“政府把路鋪到了地頭,咱只管好好種煙!”
科技賦能:“金葉子”帶活就業鏈,小農戶牽手大產業
煙田旁的烤房里,技術員劉師傅正給煙農們講解煙葉烘烤工藝。“‘三段’是變黃、定色、干筋三大階段,‘十點’是每個階段里必須精準把控的溫度節點。系統會自動監測溫濕度,偏離標準就報警,我們在手機上就能遠程調整。”他點開手機APP,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各烤房的運行數據。
為了讓首次種煙的農戶少走彎路,竹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組織技術團隊全程駐點,每個新建烤房都張貼著一張醒目的“三段十點式烘烤工藝圖”,從變黃期的38℃保溫到定色期的54℃排濕,再到干筋期的68℃控溫,每個階段的溫度、濕度、時長都標注得清清楚楚。“這圖就是咱的‘烘烤指南’,照著做準沒錯。”煙農張大姐指著圖表說。
智能工藝讓煙葉品質顯著提升,首批烘烤的煙葉中,中上等煙比例達92%,比傳統方法提高15個百分點。此刻,烤房內的循環風機正緩緩轉動,一爐爐煙葉在智能控溫下舒展著金黃的葉片,油潤的光澤透著上好的品質。張大姐湊近觀察,指尖輕觸煙葉邊緣,感受著恰到好處的干燥度——這是她第一次種煙、第一次參與烘烤,卻已能靠著工藝圖和智能系統,交出這樣的“答卷”。她望著即將出爐的煙葉,眼里映著暖黃的光,心里盤算著:按這成色,等這批煙葉交售,不僅能收回成本,還能給家里添臺新農機,明年再跟著擴種幾畝,日子定能更紅火。
指導煙農辨別煙葉等級。劉才奎攝
輻射聯動:新產業撬動全域振興, 新 區走出新路徑
“煙田不光產煙葉,更是條產業鏈的起點。”樓臺鄉黨委書記指著規劃圖介紹,“2000畝煙田只是起點,我們要做的是‘一片煙田帶活一個產業’。縣里正以樓臺鄉為核心,規劃“煙—糧—藥”套種示范區,煙壟間隙試種紅薯、黃豆等,探索帶動周邊經濟效應向外擴散,為煙農增收致富拓寬路子。
今年,樓臺鄉作為新煙區,煙草行業全額補貼為烤房區配備生物質燃燒機,這些設備以樹木殘枝壓制的顆粒為燃料,產生的灰燼經處理后還田增肥,每噸成本較燃煤低,千余畝煙田年省燃料費預計超萬元,且污染物排放量少,更具價值的是,燃燒產生的灰燼富含鉀元素,經簡單處理后直接還田,既減少廢棄物排放,又為煙田提供天然鉀肥,形成“取之于林、用之于田”的良性循環,這種“生態優先、科技賦能”的發展路徑,正成為秦巴山區特色農業轉型的范本。
煙葉技術指導場景。翟雨霏攝
“明年我打算再擴種20畝,跟著政策走,錯不了。”在樓臺鄉,像黃超園一樣希望擴種的煙農不計其數,都對今年的煙葉發展充滿信心和期待。
從“小塊零散”到“連片成勢”,從“看天吃飯”到“科技護航”,從“單打獨斗”到“全鏈聯動”,樓臺鄉的煙田故事,正是秦巴山區特色產業振興的縮影。這1600畝煙田的綠意,不僅滋養著36戶煙農的好日子,更沿著延伸的產業路,在更多山地間播撒希望。當“金葉子”遇上新理念、新技術,這片煥發新生的煙區,正以蓬勃的生長力,為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書寫著新區產業從無到有、由弱漸強的振興篇章。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