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武隆煙區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借力行業政策東風,以煙路、煙水、煙田、煙機為核心推進煙基工程建設。這場從基礎設施到產業鏈的系統性升級,不僅繪就了煙區的生產生活新圖景,更以實打實的民生改善,寫下了煙農滿意的鄉村振興“答卷”。
一條公路,串起山水與商機
盛夏的陽光灑滿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荊竹村,在煙草創業園里,董樹民夫婦正忙著采新煙。這對從鳳山街道蘆紅村遷來的種煙人,已在此扎根7年,吸引他們的正是“煙草惠民工程”鋪就的致富路。
2012年,武隆煙區獲得2億元煙草援建資金。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結合仙女山度假區發展需求,投入500萬元將荊竹村的泥石路改造成柏油路。這一改,徹底終結了“晴通雨阻”的歷史,讓村子踏上“煙旅融合”的轉型快車道。
路通了,變化接踵而至:農業設施日趨完善,人居環境愈發整潔,加之獨特的高山“涼資源”,荊竹村成了城里人避暑康養的好去處。節假日里,游客帶來的消費活力,催生出10多個高山特色產業園和30多家中高端民宿。村民冉光芳的生活更是變化翻天覆地,家里的烤房、豬圈被改造成充滿鄉愁的創意空間,她從農民變身為“咖啡師”,在家門口務工一年就能凈賺近10萬元。
如今的荊竹村,早已不是當年的小山村:2019年獲評“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村”,2022年摘得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稱號,2024年入選全國文旅賦能鄉村振興“十佳”案例。村民年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這條柏油路,不僅連通了城鄉,更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一湖碧水,蓄滿希望與增收
7月的接龍鄉,一場“探密武隆”山地越野賽讓村民們又添了筆“文旅收入”。兩河村金泉農家樂里,店主李剛發正忙著給客人備菜,談起“農人”變“店主”,他總說,多虧了煙草援建的接龍水庫,讓他們靠這汪水吃上了“旅游飯”。
圖為接龍水源性工程(武隆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供圖)
接龍水庫的故事,藏著武隆人“治水興農”的期盼。2001年,這座旨在解決東部5個鄉鎮7萬畝農田灌溉、3.8萬人飲水問題的中型水源工程立項,2003年動工后卻因地質復雜、資金不足,在2009年陷入停滯。2012年12月,1.94億元煙草援建資金的注入,讓工程得以復工,最終圓了武隆人的治水夢。
水庫蓄水后,不僅解了農田灌溉和群眾飲水的“燃眉之急”,更成了鄉村振興的“聚寶盆”。2013年,李剛發拆了自家土墻房,借著庫區風光建起洋房開起農家樂,2017年運營后,“蜂蜜+農旅”的路子讓他每年增收近5萬元。像他這樣靠水庫吃上“旅游飯”的,全鄉有30余戶。
如今,這汪碧水靜臥山間,倒映著青山,也流淌著山鄉增收的希望。
一片土地,長出多元與富足
夏季的鳳山街道楊家村,公路旁的山坡上金銀花綴滿枝頭,50多位村民穿梭其間采摘,熱鬧的豐收圖景里,藏著土地“煥活”的密碼。
圖為武隆區鳳山街道楊家金銀花基地(武隆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供圖)
“一天采200斤花,能掙200塊,忙完這陣就去采煙葉,一年到頭都不閑著。”村民羅成碧的話,道出了日子的踏實。
這份踏實,源于武隆煙區探索的“糧經煙”協同發展模式。2019年,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聯合當地政府,為楊家村牽線來有金銀花種植技術的邵全勝。
“政企支持足、交通方便、海拔光照合適,邊角地也能用上。”看中這些優勢的邵全勝在當年就流轉200畝土地種起了金銀花。
村民們很快嘗到了甜頭:土地租出去有租金,在基地務工有工資,“荒邊荒山”成了“搖錢樹”。幾年間,楊家村的金銀花種植面積擴至1500畝,既盤活了土地,又保護了生態。
這一模式推開后,武隆煙區漸漸形成“煙葉+蔬菜、林果、藥材”的多業格局。雙河鎮的番茄、火爐鎮的脆桃、文復鄉的甜柿,從煙地里冒出來的新興產業,讓山鄉煥發著綠色生機。
如今,武隆煙區的鄉村旅游、特色農業、觀光休閑農業交織成新圖景,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僅筑牢了脫貧成果,更讓鄉村振興的路子越走越寬。
從路的暢通,到水的滋養,再到土地的多元產出,武隆煙區的煙基工程,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續寫著溫暖民心的鄉村振興“答卷”。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