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慈利縣高峰鄉的煙田里,煙草技術員馮帥正推著一臺不起眼的銀色小推車輕松作業。只見他雙手下壓車柄,前端弧形齒刀精準插入地膜邊緣,向后輕拉——“嘩啦”一聲,緊裹土壤的塑料地膜被整齊剝離并自動收卷。這臺被煙農親切稱為“地膜輕騎兵”的手動揭膜培土車,正以“輕巧、省力、高效”的特質,化解困擾山區煙農多年的揭膜培土難題。?
(馮帥在田間操作揭膜工具)
困局:被成本“鎖住”的揭膜培土關鍵技
(未及時揭膜的山區煙田,地膜覆蓋影響煙株生長)
“揭膜培土是提升煙葉質量的關鍵一環。”慈利縣南山坪煙站技術員趙舜輝眉頭緊鎖道,“及時揭膜能讓根系深扎30厘米,培土后上等煙比例提升15%以上。”然而,這項關鍵技術卻在慈利山區煙田長期面臨執行困境。
勞動強度大是首要難題。傳統人工揭膜需持續彎腰作業,“一畝地要彎腰兩千多次,忙一天也就搞完四五畝,請工別人還不愿意來。”雙和村老煙農丁元強深有體會。更關鍵的是,揭膜的最佳窗口期恰逢移栽、追肥等農忙高峰,勞動力嚴重不足。
2024年,慈利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金葉情”質量管理(QC)課題小組在全縣調查發現,因勞動強度過大,高海拔地區僅60%煙田完成揭膜培土,40%煙田被迫“帶膜生長”。這導致土壤板結、根系發育不良,煙葉均價較規范操作田低1.2元/公斤。“不是不知道重要,實在力不從心啊!”煙農王芳的話道出了普遍心聲。
破題:QC小組造出“省力巧手”
(“金葉情”QC小組成員展示研發的手動揭膜培土車等創新工具)
轉機來自一群執著創新的技術員。金葉情QC課題小組的成員們輪流蹲守煙田一個月,精準鎖定核心矛盾:現有工具與人體工學嚴重錯位,導致勞動強度極高。
“要讓煙農從‘不想揭’變成‘搶著揭’,必須解放他們的腰背!我們要讓揭膜像推車散步一樣輕松!”課題負責人王彬帶領小組成員展開攻關。針對山區陡坡窄壟的地形特點,團隊運用創新方法理論(TRIZ)等工具,經過17輪設計改良,成功研制出純手動操作的山區煙田地膜快速破除回收推車。
這款工具性能卓越:破膜順暢,殘膜回收率高達92%,煙株損傷率低于3%;37厘米超窄機身搭配實心橡膠輪胎及可調節伸縮結構,適應全縣85%以上山地煙田,操作靈活;單人單機日均作業面積達15畝,效率是人工的6倍;單臺造價僅180元,使畝均揭膜成本從約200元大幅降至45元。
“現在推車走一趟,效率抵得上過去半天的勞動!”首批試用煙農李美春的切身體驗,迅速帶動全縣高海拔山區346戶煙農跟進使用。2025年推廣季,全縣煙田揭膜培土覆蓋率躍升至98.6%。
蝶變:小推車撬動綠色生產鏈
(該工具在田間操作及時回收殘膜)
當“地膜輕騎兵”馳騁萬畝煙田,生態與經濟雙效益逐漸顯現。“揭膜后的煙田,煙株根系能多扎30厘米!”技術員陸炯宇指著對比試驗田數據介紹,應用該工具揭膜后的煙田,土壤透氣性提升45%,煙葉單葉重同比提升20%,赤星病發病率下降12%。煙農朱兵初舉著金黃油亮的煙葉說:“這才是山地煙該有的樣子!”
更深遠的變化藏于泥土之下。隨著殘膜被高效回收,長期困擾煙田的“白色污染”得到根治。檢測報告顯示:連續兩年使用該工具的煙田,土壤有機質含量回升21%,蚯蚓數量增加3倍。“以前種三年就得輪作,現在連作障礙基本消失。”高峰銘和合作社理事長祝輝的底氣,來自土地重新煥發的生命力。
夕陽下,煙農丁元強推著小車走在田埂上,身后是新培出的整齊煙壟。“以前怕揭膜,現在搶著干——地透氣了,煙長壯了,腰也省勁了!”他的笑容洋溢著輕松與滿足。不遠處,“金葉情”QC小組的成員們正收集著新一批改進建議。
這臺不足十公斤的“地膜輕騎兵”,不僅高效破除了束縛土地的塑料枷鎖,顯著解放了勞動力、降低了生產成本,更深刻改變了煙農的生產觀念,修復了脆弱的山地生態,提升了煙葉品質與產業韌性。它以“小工具”撬動了“大變革”,生動詮釋了“科技興農”的深刻內涵——立足實際需求,以實用創新破解發展瓶頸,讓現代農業技術真正扎根鄉土、惠及農民。
“地膜輕騎兵”的成功實踐,是慈利縣推動丘陵山區農業現代化、踐行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它為解決類似地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持續的“慈利方案”,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了來自基層一線的智慧和力量。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