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一生縱橫捭闔,燦爛輝煌。有的人,一生固守一域,安之若素。心懷煙農的袁坤屬于后者,屬于烏蒙山的那片土地。
25年的楫舟破浪,他先后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10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明專利,實現了煙農與企業減工降本、增質增效。獲得“云南省勞動模范”稱號、云南省總工會命名的“袁坤勞模創新工作室”“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評“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創新先進個人”。但是,他說自己依然是那個行走在烘烤、服務煙農道路上的苦行僧。
日照香爐生紫煙
磅礴烏蒙,壯美昭通。
昭通曾經是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播撒過火種的地方,是全國深度貧困的地區。
1995年,朱镕基總理到昭通寧邊村視察,村民楊長才說一天三頓只能吃土豆。看著破舊的房屋、襤褸的村民,朱總理不覺淚流滿面,離開時還把自己隨身攜帶的現金都留給了楊長才。
作為一個生長在昭通小山村里的孩子,貧窮是袁坤童年最深刻的印記。
那一年,袁坤已就讀于昭通市技術學校煙葉分級專業。
袁坤的父親曾是一名煙草人。小時候,母親工作繁忙,父親便一直把他帶在身邊。那綠油油的煙田、盛滿金燦燦烤煙的小烤房、種煙阿伯阿嬤的家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父親曾告誡他:“你是吃鄉親們的飯長大的,以后一定要為鄉親們做點實事”。
所以,袁坤開始了子承父業。
就云南而言,煙草是云南產業培育發展中最成功的典范。對昭通而言,無糧不穩,無煙不興,煙草產業是昭通丟不起,也絕不能丟的產業。但落后的生產方式是制約煙農收入增長的“攔路虎”。
1996年,袁坤畢業后,到大關縣煙站工作。先后從事煙葉分級、烤煙生產及收購工作。
“煙葉好不好,關鍵在烘烤”,在昭通,對應的說法是“烤好一爐寶,烤壞如糞草”。
袁坤清楚記得有一年烘烤時節,他和幾位同事去巧家縣中寨村一位王姓煙農家的路上,遠遠就聽見了嚎啕的哭泣聲。走近了,就看見王叔正坐在土坯小烤房外眉頭緊皺一言不發。一旁的王嬸懷里抱著烤壞了的煙葉失聲痛哭。他們家的大兒子那年剛考上大學,夫妻倆種植了5畝烤煙,就盼著有個好收成賣個好價錢湊上學費。結果,由于烘烤技術不過關,整整兩爐煙葉都烤壞了。他們的失望和無助讓人心痛,痛到無法呼吸。
“無以統計,因為烘烤環節的失敗,造成一切用錢的計劃落空。他們,或為子女的學雜費打了水漂憂心如焚;或為無錢娶媳婦而失魂落魄;或為無法建蓋新房而仰天長嘆;或為無法償還的債務雪上加霜而絕望。他們失望無助,卻束手無策,他們嘆息流淚,卻于事無補。”
袁坤說,當時自己心里五味雜陳,既內疚自己的無能,又立誓一定要找到既便宜實惠、符合昭通實際又操作簡單、鄉親們易上手的烘烤設備和方法,幫助大家守住賴以為生的這片“金葉子”。
滿面塵灰煙火色
2007年,袁坤提出了改進烘烤設備和烘烤工藝的想法,得到市局(公司)的大力支持。在局(公司)烘烤老師傅石磊的指導下,開始了技術研究工作。
作為一名煙葉烘烤的門外漢,他只能笨鳥先飛,用勤補拙。他抱著書本跟著師傅們直接到烘烤房里邊學習邊實踐,買繪圖教材、上網看視頻、找老師,自學建筑結構圖。
在大關縣紅旗村,面對村民擔心失敗帶來巨大損失而反對、質疑的壓力,他耐心解釋,通過測試——改進——測試--再改進的辦法進行實驗。
“36度最簡單,葉尖變黃就上轉;38度仔細看,變黃八成身要軟”,何時升溫、保持多久都是很有講究的,因此適時加煤和鏟除煤渣也是一門技巧活。他常常一身疲憊,滿面塵灰。
為了準確掌握烘烤要領,他抱著方便面、拿著折疊椅,晝夜守在烤房邊上,每隔一兩個小時就起來觀察煙葉變化,記錄詳細數據,每烤完一爐就立刻比對書本知識,總結經驗。
最困難的還不在這里,師傅說“技藝設備相匹配是把煙烤好的關鍵”。于是,到了烘烤季節,他用濕毛巾把頭一包,就鉆進五六十度的烤煙房,反復實驗,出烤房時,大家能看到他全身冒煙。有一次從烤房中鉆出來,他頭暈目眩,滿頭大汗,一頭栽倒在烤房門口,好半天才緩過氣來。
兩年的實踐,他終于研制出了第一代普通標準化烤房。
漸漸地,他的烘烤技術也有了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煙農找他交流找他幫忙,他成了昭通小有名氣的“煙醫生”。
日出江花紅勝火
之后,根據不同的需求,袁坤對烤房進行了無數次改進。先后設計了可移動式復合保溫密集烤房并進行烘烤工藝研究;完成了密集烤房疊層加密建設及烘烤技術應用研究;完成了密集烤房純電能烘烤研究。
在進行新型烤房研發時,為了測烤房的各項性能,他光著膀子頂著五六十度的高溫進到烤煙房里去拆卸、安裝設備是常態。研發純電烘烤房時,所需要的材料和零件,都是通過在網購或出去外面東拼西湊,還專門跑了四五個省向專家請教。通過一代、兩代、三代、四代的實驗更新改進,歷時5年后,純電烘烤房終于研發成功!
袁坤研發的可移動式復合保溫密集烤房,能重復拆卸使用,在提高烘烤質量的同時,還節能降耗、減少環境污染。目前,在昭通市已推廣了4500座。他研究出的密集烤房疊層加密建設及烘烤技術,讓密集烤房裝煙容量的國家標準尺寸增加了,但是建設成本、補貼投入和烘烤成本降低了,使煙葉均價提高0.08元/kg,每爐煙葉節約烘烤用工兩個。2012年以來,在全市14344座密集烤房中推廣應用,每年每座烤房節省資金1422元,累計節省資金14284萬元。在對現有密集烤房進行改造,以電能轉換熱能替代燃煤取熱,解決了“密集烤房烘烤”能耗較高問題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了煙農烘烤成本,保護了生態環境,達到了“減工、增效、環保”的目的。他還研發了翻筐針插式散葉烘烤裝置及配套烘烤工藝,該裝置及配套技術革新了煙竿編煙、掛桿烘烤的傳統烘烤工藝。
2019年,昭通煙區遭遇極其嚴重的旱情,田間煙葉后發、返青現象突出,許多烤了幾十年煙的職業煙農都沒辦法,烤房邊上堆滿了烤壞的煙葉,煙田里是快要熟爛的煙葉,烘烤損失率一直在飆升。
一刻也不能等呀!袁坤抱著一堆資料帶著工作室的成員就鉆進了烤房。他們對影響煙葉烘烤的每一種因素都進行詳細分析,每種地塊、每個煙葉部位、每次采摘環境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反復試驗。5天時間,每天只能休息三四個小時。終于,他們確定了一套以煙葉變化狀態為核心的烘烤方案。團隊3人分布到各鄉(鎮),組織召開群眾會,白天到烤房指導如何烘烤,到田間指導如何采摘煙葉,晚上組織烘烤技師、烘烤技術人員、煙農等開培訓會。經過兩個多月的奔波,最終全市煙葉烘烤損失率降到了7%。看到金燦燦的煙葉和鄉親們的笑容,他感覺如蜂蜜滋潤著心田。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昭通的煙葉烘烤損失率從15%降至了7%,累計幫助煙農挽回經濟損失6000多萬元,確保了煙農收入穩定,為昭通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是橙黃橘綠時
2020年,山區、半山區煙葉種植規模已占據昭通煙葉生產的70%以上。受地形地勢等自然原因所限,不但難以在煙葉生產中應用機械設備,且不便于在烘烤工場進行專業化烘烤。烤一炕煙平均要請4個工、花費500元左右,這對于剛剛擺脫貧困的老百姓來說,仍是不小的負擔。
在2020年底,袁坤帶領團隊,牽頭開展《昭通煙草“十四五”時期智能烘烤+可移動式烤房建設》項目研究工作。
所謂“智能烘烤”,是指利用自主研發的可移動式烤房,加大推廣以生物質燃料、電力為主的新能源烘烤模式,在烤房的前后觀察窗位置,分別加裝高抗防霧、耐高溫的可移動攝像頭。煙農、烘烤技師等利用自主研發的“昭通煙草智能烘烤APP”,可以實現實時烘烤數據、現場畫面遠程監控,遠程操控。
在昭通,受自然環境所限,傳統的燃煤,仍是煙葉烘烤的主要燃料。他帶領團隊,以烤房內溫度為依據,自主研發、設計了煙葉烘烤自動加煤裝置,實現在溫度不足時自動加煤,溫度達標后自動恒溫,煤灰積攢到一定數量后還可以自動清灰。應用這個裝置,煙農每天進行1-2次手動加煤,就可以滿足正常烘烤使用。該項目目前已經較為成熟,在2021年進一步優化后將在昭通煙區大面積推廣,助力破解困擾煙農的現實困難。
生命原本沒有色彩,但前行的路會賦予它色彩。用心靈去選擇,生命從此鮮活。最適合你的顏色,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顏色。
袁坤說,如果讓他選擇一種顏色,他選擇金黃色,因為,它會給人安全、殷厚之感。他想守護這片金黃色,因為它能為鄉村振興助力,能讓鄉親們笑逐顏開,更希望能為昭通未來的磅礴大氣、跨越騰飛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