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福建上杭縣中都鎮田背村,陰雨綿綿,春的寒意被裹在清風里。有一個忙碌的身影早早地出現在煙田里,視線移近,這是一張戴著近視眼鏡、摻雜著雨水、泥土和汗水的臉,他就是遠近聞名的龍巖市“十佳職業煙農”、龍巖市“十佳創業青年煙農”藍開榮。
藍開榮今年44歲,初中文化,中等身材,黝黑皮膚,性格開朗,憨厚的臉上總是帶著微笑,是一名有著20年“煙齡”的職業種煙“老手”。藍開榮最開心的時候是到煙田“伺候”煙葉,滿懷希望地看著它們茁壯成長,直到秋天泛著燦爛的金光。
圖為藍開榮夫婦為煙株抹杈
尋求“淘金夢”
20年前,和當時大多數農民一樣,藍開榮選擇了背井離鄉,離開了妻兒父母,南下尋求“淘金夢”。在廣東,他一直很努力,白天在工廠當油漆工,當別人在休息時他還在加班加點,只希望遠方的親人日子不再那么艱難。盡管很努力,但付出成倍的勞動力卻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2007年,藍開榮的第二個女兒出生了,他是一個有著強烈責任感的好男人,盡管工廠老板一再挽留,但為了妻兒父母,藍開榮還是毫不猶豫辭去了廣東的工作。
“在廣東時艱難而無奈,沒能實現我的致富夢。”藍開榮說。
結下“金葉情”
藍開榮回到家鄉后和人合股做點小生意,由于缺乏經驗,很快就虧損了。2005年,藍開榮經過再三思考,決定把精力投身到家鄉這片肥沃的土地,有著400多年煙葉種植歷史的老煙區。他的父輩也種植過煙葉,藍開榮發現,村里只要是有種煙的農戶都賺了不少錢,蓋起了新房。藍開榮開始把眼光投向了種煙。
“煙草種植不存在銷售風險,煙葉由煙草公司全等級收購,如遇天災,煙草公司有扶持補助政策,保險公司也能理賠。”藍開榮說道。
2005年,藍開榮種植煙葉5畝,由于勤學肯干,不斷鉆研科學種煙知識,各項生產技術落實到位,實現種煙純收入2萬余元;2007年種煙15畝,實現純收入6萬余元;2008年至2018年每年種煙20-30畝,純收入6-8萬元……
“種煙是我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要想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必須走多元化發展道路。”藍開榮說,別看他長期戴著眼鏡,像一個書生,但是駕馭“大鐵牛”等農機熟練靈活,自購的起壟機、培土機除滿足自己煙葉生產以外,還為別的煙農開展機耕作業,農閑時跑跑運輸。2018年、2019年藍開榮還在廬豐三豐煙葉烘烤工場當烤師,為當地煙農開展專業化煙葉烘烤服務,增加了家庭收入。
短短幾年時間,藍開榮烤煙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收入逐年增加。2008年,新建占地100平方樓房以及密集式烤房一座,2009年以來,陸續購買了培土機、起壟機、蓋膜機、農夫802、覆土機、水肥管理機、普通噴霧器、拖拉機、農用三輪車等。憑著自己的勤勞和努力,家里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跨鄉“大流轉”
“2019年以前,在家鄉廬豐種煙,每年種植面積20~30畝,夫婦倆一年辛苦下來,扣除成本后收入8萬元左右(含夫婦倆人的工資)。這些錢用于培養2個女兒上學、購買農機、日常生活開支后,略有節余。”藍開榮說道。
2019年冬,藍開榮計劃多種煙,但是煙田沒有著落,原因是廬豐鄉煙農種煙積極性高、戶數多,稍有種煙經驗、體力強的都自己種,導致出現租田難、煙田分散等問題。
“經了解,鄰鄉中都鎮田背村煙田土地有集中流轉、烤房基礎設施設備條件比較完善,全部使用生物質燃料爐、烤房群附近配有管理房、高標準附屬設施等。”藍開榮興奮地說。
經過綜合考慮,藍開榮產生了到中都鎮田背村發展煙葉種植的想法。這個想法得到了上杭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專門提出了“連片流轉、規模種植、機械作業、專業服務、效益分紅”的股份制經營管理思路,中都鎮政府、煙草站、田背村兩委因勢利導,積極幫助藍開榮在田背村租賃耕地100畝,并且協調解決相關困難和問題,為藍開榮規模種煙助了一臂之力。
“我采取股份合作,贏虧共擔模式,我們夫婦與當地用工專業隊長張盛連共同合作,我占股75%,張盛連占股25%,雙方明確職責分工。我們夫婦搭檔日常工作,負責機械作業、技術指導、安排工人作業等。張盛連負責日常請工、安排用工調度等。”藍開榮坦言。
“2020年,我流轉土地100畝種煙,通過實行股份制經營管理,100%完成了合同交售任務,擔煙均價達1599元,畝產值(含各項補貼與災情理賠)5115.3元,售煙收入43.65萬元、各項補貼6.56萬元、洪災理賠0.94萬元,扣除總成本34.46萬元,純收入14.69萬元,按股份分成,用工隊長張盛連占25%,獲得2.67萬元利潤分紅,我們夫婦占75%,獲得11.02萬元利潤分紅,另加夫婦倆的日常工資7萬元,實現種煙純收入18萬余元。”藍開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20年,藍開榮被福建省煙草公司龍巖市公司評為全市“十佳職業煙農”“十佳創業青年煙農”。嘗到種煙甜頭的藍開榮夫婦順勢而為,今年流轉種煙土地132畝。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馳騁在那廣袤的煙田里,揮灑汗水,收獲希望,成就致富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