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于“紅色小鎮”福建龍巖市永定區金砂鄉的街邊小店來說,無疑是一場大考驗。這一年多來,金砂鄉新街上有一家小店始終亮著燈,為整個街區點亮溫暖和信心。
這家店就是福珍食雜。店主鄭金燦,是一名64歲的退休老醫師。早年間,為了方便鄰里和補貼家用,他和家人合計著開了一家食雜店。這一開就是二十多年。
“不去我放心不下”
去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斷了習以為常的日子。疫情蔓延之時,出個門,就如同一場冒險。
“居家隔離,街坊們沒有生活必需品可怎么行?”鄭金燦深表擔憂。于是,他組建了一個微信群,將街坊鄰居都邀請進來,為他們發起了茶米糧油醬醋茶團購和生鮮水果代購活動。家人們擔心老鄭身體,都勸他別太冒險了。鄭金燦戴上口罩,擺擺手:“不去,我放心不下。”
“老李,東西給你放門口了。過5分鐘出來拿一下,記得戴好口罩和手套!”鄭金燦邊發微信語音,邊朝著樓上的老李揮一揮手。這僅是他一年多生活的一個小小縮影。鄭金燦的社區團購不僅為街坊四鄰解決了燃眉之急,更是傳遞了溫暖。
“為街坊做點事心里舒坦”
鄭金燦常說:“能為街坊做點事,我心里舒坦。”鄭金燦本人和父親都是醫院的退休職工。醫者仁心、救死扶傷,每當治愈病人,減輕病人痛苦,鄭金燦都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個醫生的責任和自豪。在平凡的崗位上,鄭金燦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斷精進自己的醫術,經常加班加點為病人診治,得到了街坊四鄰的一致好評,并多次被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下班后,他也不閑著,在店鋪后面的小房間為街坊四鄰免費量量血壓、測個血糖……
每個鄉里需要一名鄉村醫生,鄭金燦主動站出來,擔下重任。他經常利用周末的時間去為鄉里腿腳不便的群眾、留守老人提供上門看診的服務,并為他們建檔立卡,定期跟蹤他們的身體狀況。退休后,鄭金燦挪出店鋪一隅繼續做起了鄉村醫生,用于義診,主要為老年人做健康咨詢和解決一些小病小痛。疫情期間,他更是免費贈送口罩和消毒酒精。與此同時,幫助街坊四鄰消消毒,成了他平日里的“鍛煉”主旋律。
不負人民?不負黨
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家庭環境的影響,鄭金燦家族共有20多個成員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區委組織部評為“黨員家庭”。從祖父母那一輩,鄭金燦家族開始與紅軍結下了不解之緣。祖父參加湯湖戰爭,幫忙搶救轉移傷員,祖母曾任金砂鄉婦聯主任,后因戰爭原因與紅軍失散,80年代被評定為“失散紅軍”。祖輩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激勵著鄭金燦將紅色文化、紅色家風代代相傳。
“要說老鄭啊,他熟悉我們每一家情況。起得比我們早,睡得比我們晚,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他總在那里。”鄭金燦的鄰居許大爺說起鄭金燦贊不絕口。送留守兒童去上學、給腿腳不便的老人跑腿交水電費、為公益項目當志愿者……風里雨里為街坊四鄰忙碌著。同時,對于家庭,他也是盡心盡責,尊老愛幼,兄友弟恭,盡自己所能悉心照顧全身癱瘓、常年臥床的老父親,用實際行動踐行孝道,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疫情期間,部分群眾對疫苗存在“不想接種”“不敢接種”“不知去哪接種”的疑慮,對于政府的動員,遲遲不愿行動。對此,鄭金燦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認真學習疫情防控相關知識,緊跟國家政策號召,發揮自己身為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率先接種新冠疫苗。同時,他積極參與科普宣傳,宣傳疫苗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必要性以及接種疫苗的注意事項,打消群眾的顧慮,鼓勵大家及時進行疫苗接種。他希望盡自己的一份力,推動“應接盡接”盡早成為現實,筑起強大的免疫屏障,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誠信立身?求新求變求發展
在金砂街經營卷煙食雜二十余年,鄭金燦一直以誠信作為經商之道,從來不賣假煙、倒流煙等非法渠道卷煙,是金砂片區的誠信經營示范戶。即便疫情期間生意一度不景氣,面對不少店鋪的坐地起價,鄭金燦也從未動搖過。
“該多少錢,就多少錢。絕不能因一己之私,去損害別人的利益!”鄭金燦如是說。
正是因為黨員信譽和誠信經營做保障,鄭金燦店鋪曾被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評為商務部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人。
一家食雜店要想長久經營下去,得根據消費者需求,積極求新求變。鄭金燦這些年來,從夜間經營到外賣上門,從數字化轉型到優惠刺激,從傳承老字號到打造特色小店,不斷去豐富商品和服務供給,以特色化、數字化促使他的小店更便民、更順應市場。
這家四十多平方米的小店如街角的一盞明燈,承載著許許多多的溫暖。每一天,每一刻,它的經營者鄭金燦都在那里默默“掌燈”,為小鎮點亮最美煙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