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里土生土長的人,又是一名共產黨員,能用學到的知識讓煙農的日子過的更好一點,這就是我的承諾。”徐和平用畢生的精力踐行了他的這個諾言。
扎根基層33年,踏遍煙區人未老
徐和平,湖南省安仁縣人,是郴州市煙草公司安仁縣分公司的一名老煙葉技術員。看著他一副對工作地熱情,誰也不會相信,他今年59歲了,明年就要退休了。從1988年進入公司,33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堅守煙葉生產一線。他在安仁縣6個煙草工作站都干過,足跡踏遍了全縣的每一塊煙田,青春熱血全部奉獻給了安仁縣的煙農和煙草事業。無論春夏秋冬,他經常是白天下農田,晚上還要開展技術講座,周末也不忘下地指導。風里來雨里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和當地的煙農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工作生活中,他時刻關注的是天氣預報、病蟲災害、煙農需求。晴久了,他擔心煙田缺水錯過生長季節,影響煙葉產量和煙農收益;連續陰雨天,他又會焦慮煙田能不能排水、會不會受災。只要出現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天氣,他都會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和短信,將應對相關災害天氣的技術措施及時傳達到每一位煙農,并身體力行的深入煙田、深入農戶指導。
“每次只要走到田里,就會感覺特別親切特別舒服。看到煙農兄弟非常辛苦,如果能幫他們多掙點錢,我覺得再累也值得。特別是當看到綠葉變成黃葉的時刻,我真切覺得既是希望的兌現,也是我們汗水的見證。”徐和平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他總覺得不去田里看一看心理就不舒服。
一雨一晴總關情? 煙農時刻掛心頭
"如果沒有老徐不厭其煩的指導和幫助,我肯定賺不到這么多錢。"在老徐管轄的片區,總有煙農這樣說。在長期與煙農打交道的過程中,徐和平有一份深深的"愛農情結"融入在他的生命之中。
2002年正值移栽的時候,降雨量較往年明顯減少。徐和平服務的坪口村,山高路遠,是典型的邊、窮、遠山區。由于地勢、氣候原因,煙苗移栽用水十分緊張,能不能栽下煙、栽下的煙苗能否成活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當時該村有16戶煙農,種植烤煙面積226畝。面積雖不大,卻是當時村里主要的經濟作物。看到煙農急上眉梢,他也十分憂慮,他深刻明白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時間不能拖。交通不方便,他就吃住在村里,一面與煙農一起找水源和供水方案,一面向上級領導匯報,請求幫助解決坪口村用水問題。找到水源后,煙草分公司及時提供了水泵、水管等物資。徐和平趕緊組織煙農供水,與10多戶煙農一起投工投勞80余人次,挖渠埋管2600米。當順利通水后,他和煙農一起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2019年7月,正值煙葉烘烤期間,一場突出其來的暴雨,打亂了煙農的烘烤節奏。煙田受災,許多烤房積水,部分煙區的道路車輛都無法通行了,煙農焦急萬分。徐和平馬不停蹄的投入到救災中,他徒步進入受災嚴重的煙農家中和烘烤工場,一邊指導煙農進行自救,一邊協調保險公司核災理賠。洪水退去一點后,他趕緊聯系挖機清除烤房的淤泥和積水,聯系供應商協助煙農購買燃煤等烘烤物資,指導煙農重新烘烤。經過三個晝夜的奔波,在其他同事的一致努力下,終于使煙葉烘烤進入正軌,讓煙農的受災損失降到最低。
老驥伏櫪守初心? 精神帶動身邊人
徐和平從事煙葉技術指導工作時間久、資格老,技術也最全面,是站里公認的“全科醫生”。他常說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決不能沒知識和技能。為此,他幾乎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用在了鉆研業務上,努力將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技術靠書本學習,也重實踐經驗的傳承,臨近退休,他現在想做好最后一件事,把自己摸索出來的技術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站里的年輕人。“多去田間實踐是最直接的學習方式,也是技術經驗傳遞最好的辦法,技術雖然可以從書本上學到,但只有帶到田間才能落地生根,才能總結出最適合我們地區的技術方法。”他勸告輕人少上牌桌,每天擠出一定的時間,去向書本學習,向煙農學習,努力提高業務水平,做到學一行、做一行、精一行,確保關鍵時刻派得出、用得上、干得好。
在他的眼里,為煙農服務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式,也從來沒有什么臨近退休狀態,給站里的年輕人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為此,單位還給他和一批臨近退休卻堅持努力工作的老同志頒發了“老黃牛”榮譽稱號。在他的帶動下,煙草站呈現了傳幫帶的良好氛圍,站里的兩位新進大學生都很快成了技術骨干,其中一名還成為了煙草行業煙葉調制技術能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