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曉軍(左)正在向村民了解生活情況。王明禮攝
深秋的一天清晨,侯曉軍早早吃完飯,打開汽車的導航系統,輸上目的地“眾興集鎮唐老莊村”。伴隨著“導航開始”的提示聲,汽車行駛在薄霧籠罩下的鄉村道路上。這是侯曉軍第一次到唐老莊村,也是他第二個駐村工作地。
4年前,安徽霍邱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根據地方黨委政府脫貧攻堅工作要求,選派侯曉軍任霍邱縣眾興集鎮馬林村駐村扶貧工作隊扶貧專干。1978年出生的侯曉軍是家中獨子,因家中經濟條件較好,被發小稱為“侯公子”。
剛到馬林村,一些村民對他產生質疑,不太相信他能放下城里的優越條件,心甘情愿地下鄉幫助他們。但軍人出身的侯曉軍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村民的不信任更激發了他“要干出樣子來”的動力。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侯曉軍馬不停蹄走村串戶,耐心了解貧困戶基本情況。
在掌握第一手貧困戶資料后,他把走訪調查的情況向駐村第一書記進行了詳細匯報。在村兩委的支持下,他把工作重點聚焦在村基礎設施建設上,積極尋求資金支持。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支部一班人和其他幫扶單位共同努力下,馬林村路變寬了,路燈亮了,深挖了當家塘,修建了提水站,引進了私立學校,徹底解決了鄉親們的出行難、用水難、上學難。
2017年以來,霍邱縣局(營銷部)累計投入35萬余元扶貧資金用于結對幫扶村的基礎設施和扶貧項目建設。
老鄉富不富,關鍵看干部。作為扶貧專干,侯曉軍有責任帶領鄉親們走向致富路。
霍邱作為中國生態稻蝦第一縣,有著自然和技術優勢,小龍蝦市場比較成熟。侯曉軍結合馬林村天然條件,為20多位貧困戶量身打造了“稻蝦共養”模式。然而,一開始,貧困戶并不買賬。“一沒技術,二無資金,養虧了咋辦?”這是貧困戶普遍擔心的問題。
貧困戶沒有養殖經驗,更害怕擔風險,工作局面一時難以打開。侯曉軍一邊逐戶上門做思想工作,動員他們外出參觀學習,一邊邀請專家手把手傳授養殖經驗。同時,他還找來小龍蝦經銷商,與貧困戶簽訂了收購合同。如此,才慢慢打消他們的顧慮。
如今,馬林村有近500畝稻田發展了稻田龍蝦養殖,平均每畝收益近3000元。嘗到甜頭的鄉親們對侯曉軍的態度也發生了很大轉變。貧困戶張明義因稻田養蝦不僅實現了脫貧,還娶上了媳婦,逢人常說:“侯專干既是一個大能人,也是一個大好人,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對我的幫助。”
侯曉軍一方面把精力放在馬林村基礎設施和致富項目上,另一方面時時關注貧困戶個體的情感需求。
70多歲的張義兵,唯一的兒子常年在蘇州務工,加之老兩口體弱多病,身邊沒有一個可以照顧他們的人。侯曉軍每次到張義兵家,張義兵提及此事都會唉聲嘆氣。侯曉軍看在眼里,記在心頭。恰好,他的一個上海朋友準備到霍邱投資一家工廠,工廠離張義兵家比較近。在侯曉軍的勸說下,張義兵的兒子從蘇州工廠辭職,回到家鄉這家工廠工作。雖然收入降低了一些,但張義兵一家人能夠經常團聚,張義兵再也不用擔心生病無人照看了。
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這才是一名共產黨員和退伍老兵的擔當。
2020年春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馬林村有近200多名返鄉人員,其中有3人從湖北武漢回來,疫情防控任務十分艱巨。大年初三,侯曉軍回到村里,和全村的黨員干部逐戶摸排,積極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設立疫情防控值班點,對車輛和人員進行登記,連續在村里奮戰20天,才和家人團聚。
從一塵不染的“公子哥”到腿腳沾泥的“助農人”,從保家衛國的崗哨到脫貧攻堅的戰場,侯曉軍認準了一個道理:“無論擔負何種職責,身處哪個戰場,只要群眾需要,我一定沖在前面!”
現今,侯曉軍帶著奮斗的初心和未來的憧憬,又將奔赴鄉村振興新戰場,繼續踐行一名黨員的承諾。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