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青春,一朝一夕,櫛風沐雨守一線;四十余基地,千山萬水,良工心苦提質量。”這是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煙葉研究員彭宇的真實寫照。在工作崗位中,彭宇扮演著多重角色:煙葉研究員是本色;“城市農民”是特色;而“彭博士”則是品牌出色,本色、特色與出色,正是“三色農民博士”二十年來的堅守與追求。
(彭宇正在檢查煙苗)
做好農民,誠誠懇懇堅守本色
煙葉研究員在煙田基地,就要做農民。做農民容易,做好農民不容易。“農民很實在,能和他們一起做,他們認你,能比他們做得好,他們服你,能做到讓他們受益,他們才信你。”農民的“十八般武藝”,肩挑手提、鋤頭耙子、施肥起壟,他樣樣學、樣樣精。只有這樣,才能讓技術真正在田間地頭得到認可得到落實。
當然,做好農民的關鍵還是解決問題、帶來效益。煙葉生產體系復雜,“天、地、人,溫、光、水,營養、病害和烘烤”都需考慮,面對的問題千奇百怪,應對也需面面俱到的技能。
一次,張家界官地坪鎮的煙農老金的10來畝煙田,一下午突然全部蔫了。他到現場連夜察看,發現所有苗床的拱膜都只揭開了一頭,萎蔫也整體很均勻,于是判斷是因為高溫,拱膜兩頭沒有全部揭開,沒形成有效空氣對流導致的高溫燒苗。摸黑為老金的煙苗剪一次葉和噴灑了清水,并叮囑遮陰。幾天后,老金的煙苗保住了,鄰里關系保住了,當年的效益也保住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個判斷,就關系到煙農一家的生計,關系到基地一年的收益。”他感慨道。這時候,就需要堅守煙葉研究員本色,用心站在煙農的立場扎根基地基層解決問題。
寫好論文,踏踏實實彰顯特色
農業田間試驗季節性強,一年只能進行一次。為了盡快探明優質煙葉生產的適宜種植密度及相適宜的施肥水平,湖南中煙煙葉研究所在桑植連續3年設置7個密度、5個施肥水平的雙因素試驗。
每取一次樣,要挖300多株煙,再把根莖葉分開,每次樣品就有近1000個,試驗共取4次樣,鮮煙樣品近4000個。此外,還有烤后煙葉的掛牌烘烤試驗,近5000個標牌,從挖、洗、分到殺青、烤干,他和團隊24小時輪流值班,通宵達旦奮斗十來天,上次的結束就是下次的開始,周而往復。
通過這樣的努力,他和團隊確定了1200株/畝的種植密度,配套7kg/畝的施氮量,并驗證了在整個武陵山區基地的適用性;也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試驗的鉆研,一項項技術的驗證,最終系統優化成功集成和應用了“4+1”煙葉生產技術體系,并取得了成功。
打好品牌,兢兢業業力爭出色
在張家界桑植官地坪,彭宇通過了煙農主持的博士入學考試,有了新的身份——彭博士。為了打好個人“博士”品牌,他自覺肩負著博士的責任與使命:
在煙葉生產的“種、采、烤、分、收、調”全流程,研究推廣滿足品牌需求的優質原料生產技術,不斷提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專業素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效用到品牌中,引導煙農、提升質量、滿足需求。
20年來,他在自己崗位上堅守本色,以生物技術引領煙草技術的創新發展、以精益生產強化優質煙葉的有效供給,以品質評價保障原料資源的高效利用。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