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烏蒙山脈云南省曲靖市的西部,有一座名叫馬龍的小城。這里冬春干旱,夏秋濕潤,季節干濕分明,優越的日照和降雨量孕育了品質優良的作物——土豆和蕎。
智慧勤勞的馬龍人將其加工成洋芋片和蕎絲、蕎片,用來炸了吃,非常脆爽,常常把這些“土特產”當作婚宴、酒席的必備菜。世世代代的馬龍人,生活于此,快樂于此。
樸實的崔向龍出生于宣威市,頭腦靈活,從小愛“倒騰”貨物。1995年,22歲的崔向龍與馬龍姑娘何秀芬結婚,在馬龍城開了一家“向龍”批發部,每天經營周邊群眾日常生活所需的必需品,開啟了新的生活。隨著社會發展,流行“配送”式經營后,崔向龍與妻子分工負責,妻子守店,自己負責配送酒水和各種日用品到各種小商店、酒店、餐館……在這些商品中,每次都有洋芋片和蕎絲、蕎片等“土特產”。當時,崔向龍配送的洋芋片和蕎絲、蕎片都是從農戶家收購來,再出售,賺取中間的利潤。
崔向龍展示自己銷售的蕎絲。
曲靖市煙草公司馬龍分公司客戶經理上門走訪崔向龍時,在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他的“土特產”銷量很大成本很高后,建議他自己加工,自己銷售。這與崔向龍多年的夢想不謀而合,就是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型生產車間加工“土特產”,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地點和房子。客戶經理知道了崔向龍的“小心思”,也幫他默默記在心里。
2013年的一天,客戶經理了解到馬龍區供銷社有一間面積很大、位置很好的房子要對外出租,當即就把這個信息告訴了崔向龍。崔向龍與妻子商量后,取出所有積蓄,租下了供銷社的房子,擴大經營規模。
供銷社的房子共兩層,有1200多平方米,樓頂有一個大大的露臺。崔向龍夫婦把房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全面裝修了一遍,一樓為銷售賣場,二樓為加工車間和倉庫,樓頂露臺作為曬場,開啟了他的創業致富路。崔向龍全過程監管洋芋片和蕎絲的生產、加工。妻子依然負責銷售日用品和“土特產”。
生意要做長久,就必須從源頭抓起。“要曬出最好吃的洋芋片,必須選用月望鄉西海子村種出來的洋芋作為原材料。”崔向龍說,蕎絲、蕎片和洋芋片等食材最講究的是原材料要好,不能馬虎。崔向龍專門與種植戶簽訂了種植協議,并全程監控農戶的種植過程和產品質量。
在二樓的生產車間,崔向龍還配套了更衣室、倉庫、消毒間。每年,車間加工兩次“土特產”,每次生產時間為一個月左右。“因為是純手工曬制,需要大量的工人,工作服和工具必須嚴格消毒到位,才允許到曬場去工作。”崔向龍說,雖然成本很大,但為了保證質量,必須找附近的工人曬制。
2017年,隨著“土特產”需求量增加,崔向龍貸款購買了一批機器設備,更新了生產車間。產品的生產上去了,銷售卻遇到了瓶頸,給資金帶來壓力。客戶經理知道個中原委后,第一時間想辦法幫他解決了燃眉之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上原生態的食物,尤其是“土特產”。馬龍區地處昆明市和曲靖市的必經之地,加上馬龍區飲食業做得很好,各家酒店對洋芋片和蕎絲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崔向龍生產的“土特產”供不應求。經過多年發展,崔向龍的“土特產”年銷售額100多萬元,純收入30萬元左右。
進入新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得到迅猛發展。崔向龍接受了客戶經理的建議,擴大了“土特產”系列,增加了土蜂蜜、糯玉米和羅平香油、巧家手工紅糖……“土特產”家族壯大了規模,品種越來越豐富,不僅供本地客戶,還銷往外地。
如今,崔向龍的“土特產”“金招牌”越做越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