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點,伴著對面養牛場奶牛的哞叫聲,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中安街道的品種示范戶張寶良輕輕拔下育苗中棚的門栓,敞開門,讓育苗池充分通風,而后他小心翼翼地沿著育苗池橫列縱布的池道深入棚中,巡視起漂盤中煙苗的出苗情況。
“最近天氣炎熱,煙苗一天一個樣,不來看一趟總覺得心慌慌的。”他擦去在育苗池悶出的汗,笑著說。
張寶良正在巡視育苗池 韓珂嘉 攝
自2015年來,張寶良開始承擔富源縣全國烤煙品種試驗田的具體農事操作時起,九年以來每個春季的早晨,他總要重復這樣的操作,直至煙苗全部移栽至大田中。
與試驗田“四進三出”的不解之緣
張寶良的人生軌跡同烤煙品種試驗息息相關。
1996年,機緣巧合,擔任烤煙輔導員的他被富源縣公司選中,成為富源縣中安鎮多樂村的品種試驗基地的工作人員,張寶良從此開始了與烤煙品種試驗的不解之緣。
2003年至柬埔寨做了一季品種試驗,項目結束后,2004年回到富源,又即刻投入到大河鎮的煙草樣板示范田建設中。
后來因為家庭原因,張寶良短暫地離開了烤煙行業。直到2015年富源縣開始承擔全國烤煙品種試驗,曾經同他共事過的富源縣煙草公司職工又想起了張寶良這個“編外老同事”。
當時的生產經營科科長找到了在家照顧家人的張寶良,詢問他:“現在富源縣要開始建設全國烤煙品種試驗基地,煙草公司會提供試驗方案與部分經費,但需要一位有試驗的人來具體執行農事操作,但是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不知道你愿不愿意。”
恰逢家人身體逐漸恢復,張寶良憶及自己曾經參與過的三次烤煙試驗,出于對烤煙的情懷,他最終答應了。于是,張寶良開始了自己“四進宮”的烤煙品種試驗之旅。
實踐中成長的“土專家”
第一年承擔品種試驗時,即使有經驗,富源縣煙草公司還派遣了農藝師查文菊負責技術指導,張寶良仍是手忙腳亂,因烘烤環節出問題,一萬公斤的烤煙半綠不黃,全充作了肥料。
如今再次提起,張寶良尚且心有戚戚:“每個品種的農藝性狀、生長周期、烘烤要求都各有不同,觀察出適合每個品種的育苗、田間管理、烘烤方式也是品種試驗的重要一環,能讓具有不確定性的品種試驗多一些確定性。”
九年的時間過去,富源縣煙草公司派遣的技術人員換了四個,從60后換到了00后,張寶良也從手忙腳亂的新手“小白”成為了自成一套的“土專家”。
這個話不多的中年男人每當提及烤煙總是滔滔不絕,從育苗管理去除藻類,到試驗田小區劃分移栽,再到烘烤測產,他都有了自己的心得,不僅僅能將品種試驗田管理得井井有條,還有余力為周邊的煙農解決煙田的“疑難雜癥”。
如今提起張寶良,村中的煙農都豎起大拇指夸他:“只要是關于烤煙的問題,去問張寶良準沒錯。”
在栽種技巧越發成熟之后,談及未來,張寶良野心勃勃:“如今煙草行業不斷引入新技術,我也要努力學習,將品種試驗田建設得更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