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劉志云剪了不少窗花,準備送給顧客和朋友。
圖為劉志云的剪紙作品《金雞報喜》。
走進山東安丘市的鴻發超市,只見店主劉志云正坐在柜臺里面專注地剪紙。
貼窗花是安丘的過年習俗。每年一到臘月,劉志云都會剪一些窗花,送給顧客和朋友。“窗戶上有窗花裝飾,會顯得格外喜慶。紅火的窗花象征著日子紅紅火火、吉祥如意。”劉志云說。
劉志云對剪紙藝術的熱愛是受奶奶影響。小時候過年,劉志云家里貼的窗花都是奶奶剪的。她的奶奶白天忙年,晚上坐下來在油燈下剪窗花。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在奶奶的手中上下飛舞。隨著碎碎的紙屑飄落,一張窗花也就剪好了。在旁邊觀看的劉志云感受到剪紙藝術的無限魅力。
有一年,劉志云和伙伴去趕年集,在集市上看到好多和她年紀差不多的女孩在賣窗花。她們的窗花剪得很精致,花樣也很多。劉志云把口袋里僅有的兩元錢,全都買了窗花,想回去好好學。
爺爺特地買來小剪刀,讓劉志云學剪窗花。奶奶則手把手教她,并且告訴她,學剪窗花是有技巧的。“把紅紙折疊好,四周用線固定好,再用煙灰熏上花樣。花樣熏好后就可以剪了,先繁后簡,先里后外。剪紙的表現手法有很多種,花和動物要打毛刺,這樣層次分明、更耐看。”劉志云介紹說。
剛開始,剪刀在劉志云手里一點都不聽使喚,不是剪長了,就是剪短了,一不小心還會剪斷。她向奶奶抱怨,剪紙太難學。奶奶笑著告訴她,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剪紙最能鍛煉人的耐心,心平氣和才能剪出好的作品。聽了奶奶的話,劉志云不再急躁,也不再急于求成,耐著性子練習,每天都會剪出滿炕的碎紙。一天、兩天、三天……劉志云剪的窗花開始有模有樣了,盡管仍然有些粗糙,但她心里還是很高興。
后來,集市上出現了塑料窗花,鮮艷、不褪色,而且價格便宜,受到人們的追捧,手工窗花似乎不再受待見了。集市上沒了賣手工窗花的人,會剪紙的人也越來越少。但劉志云始終堅持自己剪窗花,剪好了送給鄰居、顧客,讓更多人過春節時貼手工剪的窗花。
2006年,剪紙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剪紙藝術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剪紙藝術,劉志云對剪紙的興趣更濃了。平時,她會剪些帶“囍”字的圖樣,送給準備結婚的顧客;剪出“壽”字圖樣,送給家里老人過生日的顧客……隨著剪紙手藝越來越好,劉志云開始剪更大、更復雜的作品,先后創作出《金陵十二釵》《白蛇傳》等大型剪紙作品。
2014年,受安丘市文化部門邀請,劉志云參加了繪畫剪紙非遺文化展,她的剪紙作品《金陵十二釵》在會展中獲得優秀獎。這次活動,還讓她有機會和到會的剪紙大咖、剪紙愛好者交流。通過交流,劉志云對剪紙的陰剪和陽剪技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店里顧客少,正好有時間創作剪紙,劉志云先后剪了30多幅剪紙作品。有不少剪紙是與疫情防控有關的,像《削發備戰,為愛抗疫》《武漢加油》等。后來,她把那些剪紙捐了出去,參加展覽,宣傳眾志成城、團結一心的精神。2023年,她用30多種煙盒剪出了《八仙過海》《鳳穿牡丹》等作品,顧客看后嘖嘖稱奇。
一些顧客看到劉志云的剪紙,送孩子過來跟她學習,她總是熱情接待。她告訴孩子們,剪紙藝術有獨特的魅力,一些剪紙花樣可以被應用到文旅產品和服裝設計中。她想把剪紙藝術傳授給更多孩子,為非遺傳承做出更多貢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