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清晨,陽光透過車間窗戶輕輕灑在機器上,湖北煙草金葉復烤有限責任公司襄陽復烤廠設備科設備維修技師陶晗全神貫注站在設備旁,一邊緊盯儀表盤上不斷跳動的數字,一邊調試設備。
經過十四年的磨煉,陶晗已成長為廠里的技術骨干。在承擔打葉、除塵、烤片、烤梗四個工段的設備維保工作中,他始終精益求精。
敢于嘗試才有實現突破的可能
2016年,襄陽復烤廠率先引進重力風送式光電除雜設備,通過光電技術精準剔除生產線煙草雜物。運行一段時間后,設備開始“鬧脾氣”,光源偏移、識別誤差、生產卡頓等一系列問題影響著生產效率。
“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很多問題無法直接從書本上找到答案和解決辦法,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重新探索。”陶晗說。面對難題,在缺少可借鑒經驗的情況下,他從頭學起,光電原理類書籍讀了一本又一本,技術資料翻閱了上百份,解題思路逐步生成。
他帶領團隊尋找多種型號的集成電路元件,購置專用配套工具,探索相匹配的修復方法,通過更換LED燈珠、修復照明模塊和電源模塊,大幅提升了光源亮度、色溫,關鍵的色溫指標由修復前的不足5000k提升至6000k,滿足了煙葉剔除識別的需求。同時對光電除雜設備管網、光學通道、冷卻系統、氣密元件及控制元件進行檢查修復,剔除效果顯著提升。
為解決裝箱密度偏差較大的問題,他開展了QC課題“雙向螺旋式片煙裝箱密度調整裝置的研發”,給片煙密度的改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該成果獲得全省煙草商業系統QC課題三等獎。談起獲得的獎項,陶晗說:“榮譽只能代表過去,我們要把眼光放向未來。在工作中,保持勇于探索的決心與成功同樣重要,敢于嘗試才有實現突破的可能。”
在一線發現并解決問題
“創新不能脫離現實,它應該服務于生產實際,讓工作變得更簡單、高效。”陶晗說。秉持著這種理念,多年來,他從一線發現問題,把問題解決在一線,讓技術變得更實用。
傳統稱重方式面臨著精度差、效率低等問題,是生產中的“痛點”問題。2018年,陶晗帶領團隊開發框裝煙自動稱重系統。模擬真實環境,連續運行120小時驗證耐久性;測試12種型號,分析記錄其在高溫、震動、濕度變化等極端條件下的表現,找到算法與硬件的契合值……通過對比不同的傳感器和算法組合,他們找到了“最佳搭檔”,研發出了高精度的自動化稱重系統,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年來,陶晗持續推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落地,他參與的QC課題“煙片復烤機黑煙垢清理裝置”“TPM設備維修管理系統的研發”“成品箱號智能識別系統的研制”獲得全省煙草商業系統QC成果二等獎,為企業生產管理帶來了實質性的改善。
當好新員工快速成長的引路人
在襄陽復烤廠,陶晗身旁總是跟著幾個年輕人。“陶老師耐心細心,遇到難題大家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陶晗的徒弟青年維修工云晨說。
初次參加設備實操培訓后,云晨內心經歷了不小的波瀾:“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操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第一次接觸設備時,我連機床都不知道怎么開。”這種從“零”開始的挑戰讓他一度陷入困惑與迷茫。
陶晗深知,作為師傅,他的職責不僅在于幫助青年員工提升技術水平、適應工作崗位,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找到前進的方向。察覺到云晨的困擾后,陶晗主動找他談心,并通過一對一講解、圖示化分析等方式調整培養策略。
“師傅教我的不只是技術,還有面對問題的勇氣。”云晨說。
此外,為幫助青年員工快速掌握設備維修的核心技術,陶晗編寫了復烤設備故障處理操作手冊,用通俗的語言、清晰的圖解將設備結構、常見故障和排查方法轉化為易學易懂的“技術秘籍”;積極承擔師帶徒責任,開展各項培訓,以生動的實例為切入點,通過現場演示和實操互動,推動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
同時,他以QC課題為載體,為青年員工提供鍛煉機會和展示舞臺。在他的引領下,多名青年員工順利通過了各類技師鑒定,有的徒弟在技能競賽中取得佳績。
懷揣一顆匠心,陶晗辛勤耕耘,守護著煙葉質量。陶晗說:“企業發展越來越快,質量標準越來越高,我們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唯有不斷學習,尋找更加合適的技能、方法,才能更好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我將一如既往擔負崗位職責,為企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