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澄城卷煙廠卷包車間,每當設備發生異常,操作工總呼喊一個名字——“海峰,海峰……”隨即,一個身著深藍工裝、步伐堅定的身影出現在設備旁,他就是車間的機械主維修工王海峰。
這已經是他和“老伙計”們再平常不過的“日常對話”。
扎根一線,積跬步以至千里
1988年,王海峰進入澄城卷煙廠,從此與設備結下不解之緣。37年來,他始終堅守在一線崗位,腳踏實地,從最初的設備操作工,到如今的維修主力,深刻理解并掌握著設備運行的“脾氣秉性”。
初入崗位時,他就暗下決心要精通技術這門“硬功夫”。在老師傅調試設備時,他總是緊跟其后,虛心請教,工作之余翻閱各類資料,研究設備結構。無論是生產間隙還是深夜時分,經常能看到他整理筆記、記錄要點,逐漸積累起一本又一本的“維修寶典”。
“我就喜歡和設備打交道。每天生產任務保質保量完成的時候,心里特別踏實。”王海峰笑著說。
王海峰正在調整包裝機條透折角(攝影:王紅喜)
從3000型、YB22到ZB25、ZB45,再到現在的ZB47包裝機,隨著設備的更新與迭代,王海峰的技能也在不斷進階。他沒有驚天動地的“輝煌時刻”,但日復一日地堅守與努力,最終磨礪出了扎實的技能。2012年,他在陜西省技術比武中榮獲ZB25機型第一名,并榮獲“技術能手”稱號。
沉著應對,用經驗破解難題
2015年,王海峰轉崗從事設備維修工作。面對更為復雜的故障排查任務,他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實操經驗,十年間積累了大量維修實例,成為車間可靠的“問題終結者”。
2024年11月,ZB47包裝機出現產品皺紋問題,排查后發現,問題集中出現在產品模盒位置。雖然模盒已經更換,但故障依舊。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王海峰提出一個不太被注意的細節:模盒下角的直角結構在設備高速運轉時容易刮擦產品,導致皺紋。他建議將倒角向外擴展20度。經過嘗試,問題被成功解決,質量隱患也隨之消除。
“設備不會提前預警,但作為維修工,得時刻準備應對。”王海峰說。他擅長從設備的架構中尋找問題的根源,并在細節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許多精準的判斷,源于多年實戰經驗積累的“機械直覺”,并非依賴復雜理論,而是依靠手感、經驗和邏輯推演。
注重細節,把隱患扼殺在萌芽
在王海峰看來,設備上沒有所謂的“小毛病”。今年3月,操作工樊宏軍打來電話稱五號線設備出現刺耳噪聲。他急忙趕到現場,只見刮膠板與金線輥間細微的摩擦,已在金線輥表面留下了淡淡的痕跡。
“這聲音不影響生產,等檢修時處理也行。”工友勸他說。
可王海峰卻堅持當場處理。他說:“小毛病拖久了,就是大故障。”
問題解決后,他又拿出隨身筆記本,認真地寫下一行新內容:“金線輥維護,定期清潔不可少”。
他始終保持著“較真”的態度,不放過任何一個潛在隱患。他說:“維修不僅是解決問題,更要防止問題再次發生。”
2024年底,王海峰先后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這是對他多年默默付出的最好肯定。工友們紛紛說:“這是實至名歸。”
如今,55歲的王海峰依舊奔走在設備之間,手里拎著那只陪伴他多年的工具包,筆記本也從未離身,密密麻麻地記錄每一次故障與解決方案。他說,這是他和設備之間的“語言”,更是對專業的堅守、對工作的熱愛,對匠心的傳承。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