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林(左)與青年員工一起查看煙葉長勢。
他扎根煙田,與煙農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千方百計為煙農解決實際困難。他就是山東省莒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龍王廟煙站站長孫曉林。
創新的開拓者
去年冬天,莒縣連下幾場大雪。孫曉林前往育苗點查看育苗棚情況時,東莞鎮閆家三山村育苗戶閆守群對他說:“孫站長,最近下雪多,棚頂上的積雪越來越厚,很容易把育苗棚脊柱壓彎。”
孫曉林把閆守群的話記在了心里。接下來的幾天,他就像“長”在育苗棚里一樣,認真研究育苗棚的結構。“棚頂的積雪容易把育苗棚脊柱壓彎,為幫煙農解決這一問題,我建議在育苗棚內部多加幾根立柱支撐棚體。”在工作例會上,孫曉林對同事們說。
同時,為了不影響育苗棚內剪葉、追肥等農事操作,他們將立柱底座設計成可移動式,通過旋轉底座螺母實現立柱自由移動。在孫曉林的指導下,轄區內15個育苗棚全部加裝了可移動立柱。“太好了,有了可移動立柱,我們再也不怕積雪了。”閆守群笑著說。
今年,莒縣煙區煙農用上了“白加黑”托盤。該托盤也是孫曉林的創新成果。
以前,漂浮育苗用的是泡沫漂浮托盤,移栽時從育苗棚運到大田再運回苗棚,來回運送費時費力,還容易破損,給煙農造成不小的損失。為了找到合適的替代托盤,孫曉林與煙技員們展開攻關。他們先是想到移栽時把漂浮托盤里的煙苗按大小分別裝到筐里運輸,但新辦法實施后,不但增加了勞動量,效率也很低。于是,他們琢磨出“雙盤合一”的改進方法,即把滴潤沙土育苗用的一次性塑料托盤放在漂浮托盤上育苗,移栽時分開,用塑料托盤運輸,不僅省工省錢,還有效避免了拔苗過程中的病毒傳播,保障了煙苗健康。
“為了增加苗池利用率,我們還聯系生產廠家對托盤進行定制。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把兩個托盤從128穴增加到200穴,容量大大增加,同樣的投入能獲得更多產出,煙農收益自然就上去了。”孫曉林補充道,“因為上面是黑色塑料托盤,下面是白色漂浮托盤,所以我們叫它‘白加黑’托盤。”
孫曉林的創新成果還有很多。比如,他發明了育苗鎖,保障播種流程安全;改裝了噴水裝置,防止水流過大損傷煙苗;發明了手提式追肥器,實現了精準定量追肥。“我們開展創新工作的目的是幫助煙農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讓他們更安心、更省心。”孫曉林說。
煙農的貼心人
工作中,孫曉林是“六邊形戰士”,是煙農的貼心人和堅強后盾。
今年煙葉移栽關鍵期,孫曉林組織煙站工作人員成立助農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幫煙農移栽。“多虧了孫站長他們來幫忙,不然我這70多畝煙田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栽完!”東莞鎮大石河村煙農孫坤畦感激地說。
“最近幾年,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移栽期間很難雇到人。我正發愁呢,孫站長給我打電話,說可以幫忙移栽,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東莞鎮楊家河村煙農楊世才說。
在孫曉林的帶領下,助農服務隊的成員們每天清晨趕到煙田,頂著烈日與煙農一起栽苗、培土、澆水。移栽結束后,看到孫曉林被曬得黝黑,妻子盧緒榮心疼地說:“你可比半個月前黑了不少。”孫曉林憨憨一笑:“只要能幫到煙農,我黑點算啥!”
為了幫助煙農拓寬增收渠道,孫曉林鼓勵轄區煙農開展糧煙輪作,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利用閑置育苗棚、烤房、農機具等設施設備開展多元經營,提高綜合收益。
得益于輪作這種高效的種植模式,煙農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一塊土地,兩份收成。沒想到靠種地也能讓錢袋子鼓起來。”閆家三山村煙農閆偉兵談起煙田輪作,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腳下沾滿泥土,心里裝著煙農。孫曉林懷揣對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將“為煙農服好務”的責任扛在肩頭,想煙農之所想、急煙農之所急、幫煙農之所需,成為煙農的貼心人、領路人,用實際行動彰顯出煙草人的責任與擔當。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