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福利视频一区在线-欧美福利一区-欧美福利一区二区三区-欧美高清不卡-欧美高清不卡视频

本網站含有煙草內容,未成年人謝絕訪問

煙業智匯

零售戶在線

微薰

手機版

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社會責任 > 正文

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如今靠種煙脫貧致富

2021年02月03日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周科、李思佳
A+ A

2010年1月30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年輕母親被巨大的行囊壓彎了身軀,她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11年來,經過周科漫長的尋找,最近,他終于與11年前自己鏡頭里的年輕母親見面了。這位母親名叫巴木玉布木,家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桃園村,從十幾年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通過種煙脫貧致富,她都經歷了什么?讓我們一起來看《新華每日電訊》的深度報道~

  這是一次11年的尋找。

  2010年1月30日,當天全國進入春運的第一天。新華社記者周科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拍下了這樣一張照片:

  一位年輕的母親,背上巨大的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

圖片

  2010年1月30日,巴木玉布木背著大包、抱著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周科攝

  就是在那一天,這張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的照片被新華社攝影部的編輯含淚編發,在當晚海量春運照片中直擊人心,被數百家網站和報紙選用。

  2011年,該照片獲得年度中國新聞攝影金獎和第21屆中國新聞獎。

  “一張震撼人心卻又讓人深思的照片!”

  “肩上扛的是生活,懷里摟的是希望。”

  “當媽之后就看不得這類圖了,看了就忍不住眼淚。”

  ……

  11年來,這張照片不斷在網絡和社交平臺流傳,不斷被各大媒體引用、轉發,并成為“春運表情”。每到春運,人們總會想到這位中國母親;每逢母親節,網友便會發布這張照片來頌揚母愛。

  11年來,眾多的詢問和反饋,讓記者開始后悔當年“沒有留下那位母親的聯系方式”。在眾多網民和關注者不斷發來的相關信息里,也讓周科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尋找。

  隨著信息一點點地拼湊,照片一張張地對比,不久前,當年那位母親,輪廓越來越清晰:巴木玉布木,32歲,彝族人。

  2021年春節前夕,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瓦巖鄉桃園村,圍坐在火塘旁,伴隨著跳動的火苗,周科終于結束了尋找,與11年前那名自己鏡頭里的年輕母親相遇了。


圖片

1月20日拍攝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鄉村公路。周科攝

  “一次喧鬧車站的陌生偶遇,到遠隔數千里之外的重逢,苦苦尋找了11年的一名沒有只言片語的陌生人啊。”周科感慨,這些年自己帶著相機走過更多的陌生城市,然而,這名曾在自己鏡頭里出現的陌生人卻成了11年的牽掛。

“住上不漏雨的房子是我兒時的夢想”

見到巴木玉布木時,她笑得燦爛,看不出歲月的滄桑。與11年前照片中一樣,她盤起頭發、背著孩子迎面走來,除了略顯瘦削,依舊是那雙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

圖片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接受采訪。周科攝

  她的身后,是剛剛建好的新房,鋼筋水泥結構,結實的板材門窗。“住上這棟大雨漏不進去、寒風吹不進來的房子,小時候做夢都想。”曾在土坯房住了30年的巴木玉布木,童年的家在半山腰,出嫁后家在山腳下,變的是海拔,不變的是土坯房。

  住進新房,巴木玉布木偶爾還會做噩夢:害怕孩子們凍醒,更擔心房子塌下來。

  曾經,每到雨季,屋外大雨,巴木玉布木的土坯房里便是小雨。雨水落在地面不打緊,可時常會滴落在床上打濕被子,一家人都睡不了覺。臉盆放在床上接雨,一個不夠,再加另一個,還不行就用木桶……

  巴木玉布木回憶,那時候家里沒有通電,漆黑的夜里,夫妻倆就在屋里摸來摸去,憑著感覺找漏點接雨水。整個晚上,就這樣抱著熟睡中的孩子盼天亮。

圖片

  1月20日,上圖是大女兒巫其拉布木在介紹自己曾經住過的房間;下圖是她在自己的新房間整理衣物。周科攝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屋頂的瓦片不知被翻弄了多少次,雨中的不眠之夜又過了多少回。

  在未拆除的舊房前,記者推開幾塊木板拼成的房門,簡陋的木板床,補了又補的被褥。從柜中翻出幾件黑色的彝族察爾瓦(披衫),巴木玉布木說,“這些白天當衣服穿,晚上就是被子。”她說自己偶爾去集鎮上淘衣服,2塊錢一件,也有5塊錢一件的,但家里人很少買,“更多是別人穿舊了不要的就撿回來。”

圖片

  1月22日拍攝的身著彝族服飾的巴木玉布木。周科攝

  10年前,位于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桃園村,苦日子并非巴木玉布木一家。

  從她家門口放眼望去,村莊周圍,一道道山梁、一級級梯田清晰可見,山上草枯葉黃。遠處,一座座大石山高聳入云,根本望不見外面的世界。


圖片

  1月22日,上圖是巴木玉布木童年住過的村莊;下圖是她現在居住的桃園村。李思佳攝

  “不外出打工,光靠幾畝地能吃飽就算不錯了。”桃園村第一書記劉劍說,“村里土地貧瘠,不少還懸在半山腰上,播下一顆種子不見得能長出一粒糧食。要是遇上洪澇干旱,一年的收成就沒了。”

  巴木玉布木家有6畝旱地,祖上一直以種植玉米、蕎麥和土豆為主,每年的收成勉強維持一家人填飽肚子。想吃大米要到集鎮上買,但家里根本沒有錢。2007年大女兒出生,巴木玉布木偶爾會用節省下來的零錢去買幾斤大米,與玉米粉混在一起,給女兒“加餐”長身體。

  2009年,二女兒出生,嗷嗷待哺中,巴木玉布木感覺看到了自己重復的童年,她害怕孩子們會像自己一樣永遠走不出這座大山。

  就這樣,巴木玉布木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出去打工!

“打工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塊錢比家里種地要強”

  2010年1月30日,記者在南昌火車站拍攝的那位背負大包、懷抱嬰孩匆忙趕車的年輕的母親,正是巴木玉布木。她說,那是她結束在南昌5個月打工生涯,趕著返回大涼山老家的一幕。

  她記得很清楚,那天一早,自己扛著大包小包,帶著女兒從住處趕到南昌火車站,再乘坐兩天一夜的火車抵達成都。在成都,她花了15元錢在一家小旅館休息了一晚,又搭乘14個小時的火車抵達越西縣,從縣城回到大涼山的家里,已是深夜。這趟行程,巴木玉布木花了三天兩夜。

  如今,從南昌坐高鐵到成都,最快只需要8個多小時,而從成都乘火車到越西,6個多小時就能抵達。

圖片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們在家門口。周科攝

  記者翻開那張曾震撼人心的“春運表情”照時,巴木玉布木驚訝又感慨。她告訴記者,當年自己背包中裝滿被子、衣物,手拎的雙肩包里是一路需要的方便面、面包、尿不濕。她說,那一次,自己背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也引得不少好心人上前幫忙。

  10余年過去了,中國的長足進步其實從旅客行李背囊的變化都能看出來。如今在車站碼頭,已經很難拍到像巴木玉布木滿荷大包小包這樣的“經典鏡頭”了。

  在巴木玉布木的記憶里,那是她第一次走出大涼山,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南昌一家燒磚廠搬磚。

  “磚廠打工一個月能掙五六百塊錢,不多,但比家里種地要強。”巴木玉布木說,白天上班,她就背著女兒一起搬運石磚。女兒在肩頭睡著了,就把她放在一旁,自己一邊干活一邊看著她。

  巴木玉布木沒念過一天書,更不會講普通話,連火車票也是同村人代買。霓虹燈下的招牌、路邊的標識等,周邊的一切對她來說都視而不見。在磚廠,她的活動范圍很小,除了上班、帶孩子和睡覺,磚廠就是她的全部。

  巴木玉布木告訴記者,自己的童年是在高山上度過的。山下雖然有學校,但山高坡陡,下山的路要走上兩個小時。像當地女孩子沒有上學的習俗一樣,巴木玉布木從沒走進過學校。

圖片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們行走在集鎮上。周科攝

  童年的大多時光,放牛,照顧弟妹,日出日落,每天恒定。對于巴木玉布木來說,每天最開心的事情是等著父母干活歸來。再大些,她便加入其中,學著種地。

  初到南昌,巴木玉布木一邊搬磚,一邊練習普通話,努力融入陌生的社會。

  此前,她從沒見過奶粉和尿不濕。外面的世界,對巴木玉布木來說總是很新鮮。

  在磚廠打工期間,巴木玉布木最頭疼的事是二女兒經常生病。在老家遇到這種情況,她會帶孩子去鎮上醫院看病。但只身在外,她不知道醫院怎么去,唯一能做的就是回家。

  “那張照片,正是我帶二女兒回家的時候。”巴木玉布木說。

  不幸的是,二女兒回家后不到半年就因病去世。自此,她再也沒有外出打工。2011年,她的第三個孩子在出生后10天也不幸離世。

  “那個年代,桃園村只有一條泥巴路通往外界,出行靠馬車,醫療條件非常落后,不少孕婦都是在家里生產,小孩子生病很難得到及時救治。”巴木玉布木說。

圖片  

1月22日拍攝的通往巴木玉布木家的鄉村公路。李思佳攝

“無論生活有多難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正當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時候,村干部反復提及的“精準扶貧”讓夫妻倆看到了希望。

  起初,巴木玉布木并不懂什么叫精準扶貧。但她看到,桃園村的土地上“長”出了許多煙葉大棚,不少村民忙前忙后。

  從幾畝地試種,到大面積鋪開,桃園村一改往年習慣,開始種植煙葉、果樹等經濟作物。

  巴木玉布木一打聽,一畝煙葉能掙好幾千塊錢,這不比在外打工差。于是,她與丈夫把家里的6畝地全部改種了煙葉。

  第一年,因技術不好、經驗不足,夫妻倆僅掙了五六千元,但他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第二年,扶貧干部上門摸底,送來一張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聯系卡,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為扶貧對象。

圖片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在家中整理脫貧材料。周科攝  

  隨后,從縣級聯系領導到駐村農技員,再到具體幫扶責任人,大家為巴木玉布木搭建了脫貧平臺。對口幫扶干部劉勇,隔三岔五往巴木玉布木家里跑,將煙葉苗送到田間地頭、協調技術員手把手指導……

  通過學習,巴木玉布木夫婦種植的煙葉產量成倍增加,年收入從幾千元增加到幾萬元,種植面積也從當初的6畝增加到15畝。

  與此同時,巴木玉布木還到半山腰上找荒地,在石頭縫中辟出一塊塊試種地。她高興地看到,煙葉從半山腰的石頭堆里露出頭來。

  2020年,巴木玉布木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其中工資性收入3萬元、家庭生產經營性收入7萬元,成功實現脫貧。

圖片

  1月22日,巴木玉布木和孩子們行走在村里修建好的水泥路上。周科攝

  作為扶貧對象,巴木玉布木2018年獲得國家4萬元的建房補貼,她自籌7萬元在宅基地旁蓋起了一棟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房。三室一廳的房屋粉刷一新,干凈明亮,還貼上了地板磚,電飯煲、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齊全。按照彝族風俗,新居落成,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巴木玉布木夫婦一口氣宰了兩頭牛。

  依照國家政策,巴木玉布木還享受到醫療和教育方面的資助。2013年以來,她又生育了三個孩子,全部在縣城醫院免費出生。目前,大女兒巫其拉布木上初一,次女王雪醫讀小學一年級,兒子巫其布吉上幼兒園。

圖片

  1月22日,大女兒巫其拉布木(左)、次女王雪醫(中)、兒子巫其布吉分別在學校的畫面。周科攝

  幾個孩子很懂事,尤其是次女王雪醫,成績優異,還當上了班長。每當村民夸獎女兒,巴木玉布木總是咧開了嘴。

  記者了解到,作為越西縣北部的一所初級中學,新民中學學生人數已從2015年的873人增加到現在的2425人,其中女學生比例由15%增長到51%。在國家的援建下,學校不僅新建了幾棟教學樓,還正在動工建設一個標準的運動場。

圖片

  1月22日,上圖是巫其拉布木就讀的越西縣新民中學;下圖是該校正在建設的足球場。李思佳攝

  2018年,桃園村修建了鄉村公路,電力、通信、自來水都通了,村口常遭水沖毀的那座小橋也修葺一新。曾經的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走在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上,桃園村孩子們的上學路已經縮短到十幾分鐘。

圖片

  1月22日,大女兒巫其拉布木在學校課堂上。周科攝

  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巴木玉布木夫婦還利用農閑時節外出打工。如今,頓頓都有大米飯,有蔬菜也有肉吃。看著孩子們一張張可愛的面孔,巴木玉布木說,“希望他們好好讀書,平平安安。無論是生活的貧困,還是遭遇的不幸,我們都要勇敢向前!”

  看著巴木玉布木甜美的笑容,記者已然看到了11年前鏡頭里年輕母親篤定的目光。

圖片

  1月21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左)和巴木玉布木的合影。李思佳攝

記者手記?

她臉上的笑容始終燦爛

  見到巴木玉布木前,我緊張得像個孩子。

  11年來,我在腦海中把她刻畫成無數個形象,如今真要見面,心里依然忐忑。

  1月21日,我拿出那張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的照片問她:“還記得這個時候的樣子嗎?”

  “記得記得,這是我在南昌打工的時候。”她仔細看了看,笑了。

  我告訴她:“因為這張照片,我找了你11年。”

  她一臉驚訝。

  巴木玉布木個頭不高,第一眼看上去有些靦腆,等我前前后后介紹完,她笑得很開心,瘦削的面孔顯得比11年前更加年輕。

  當她從家里翻出照片中那床披在肩上的黃色毛毯時,一種久違的情愫涌上我心頭。

圖片  

大女兒巫其拉布木披著母親披過的黃色毛毯。周科攝

  11年前,因為一次偶然的邂逅,我和這位年輕的母親有了不解之緣,她也給初出茅廬的我留下了11年的牽掛。

  2010年1月30日,一大早,我背著相機來到南昌火車站采訪。這是我第二年報道春運。按照慣例,拍完車站啟動儀式上的一些活動后,我便打算返回單位發稿,但多少心有不甘。

  春運第一天,全國每個火車站都是千篇一律的儀式,鏡頭畫面大同小異,發到新華社稿庫很容易就被淹沒。于是,我換上70-200MM長焦鏡頭,打算抓拍旅客返家的各類表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春運。

  相機斜挎在肩上,我漫步在南昌火車站廣場。沒過多久,一位年輕的母親出現在遠方,并朝進站口方向走來。她肩扛著超大行囊,左手拎著一個破舊的雙肩包,右手抱著襁褓中的孩子,特別顯眼。

  那一刻,我被這一形象深深震撼,絲毫沒有猶豫便拿起相機,蹲下身來,在她距離我十幾米遠的時候把鏡頭推了上去。巧合的是,這位母親原本一直低著頭走路,當我按下快門的瞬間,她突然抬起頭望向前方,眼神剛毅堅定。我抓緊連按了幾下快門,抓拍到這位年輕母親一瞬間的形象和堅定的眼神。

  就在這時,不少攝影記者也追了過來。

  拍攝完成后,我跑到這位母親面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助,同時了解了她的基本情況,并表明想繼續采訪。但她只是搖了搖頭,向進站口方向走去。

  這一別,就是11年……

圖片

  1月22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后左)和巴木玉布木及其孩子們的合影。李思佳攝

  隨后,我回到單位,選取其中一張照片發到新華社總社。當天,新華社攝影部將這張照片取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播發通稿后,被數百家網站和報紙選用,在當年海量春運照片中獨樹一幟。

  時隔10天,2010年第6期《人民攝影》報在頭版以巨幅照片的形式刊發了這張攝影作品,更加奠定了它在春運報道中的地位。攝影評論員王永午點評道:“向常態要精致很難,這幅作品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同類題材的地標,不是風餐露宿披星戴月拼毅力拼體力就能追得上的,這是一個從練到煉的蛻變。”

  2011年,《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獲得年度中國新聞攝影日常生活類金獎和第21屆中國新聞獎。

  11年來,這張照片不斷在網絡和社交平臺流傳,這位年輕母親的形象還走進了畫家的筆下,也被博士生寫進論文。

  這些年,每每想起這對母女,我心中總有遺憾,雖然離開了江西,多年來,我始終放不下她們,一直在通過各種渠道尋找她們。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我要找到這位母親的心情更加急切。根據近期網民提供的線索,我們最終在四川大涼山深處見面了。

圖片

  1月22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左)和巴木玉布木的合影。李思佳攝

  不認識漢字的她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3天時間里,她跟我聊了11年來家庭和生活的變化,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與巴木玉布木一樣,過去8年,我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巴木玉布木是我國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員,她與命運較勁的奮斗故事令人感動。

  與11年前的照片相比,在經歷種種人生磨難后,巴木玉布木明顯多了一份奮斗的富足、歲月的沉淀、生活的從容。

  看,她臉上的笑容始終燦爛。


熱文榜

更多

視頻

更多

專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一级a毛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五月尺 | 亚洲制服丝袜在线播放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片 | 六月丁香深爱六月综合激情 | 免费看黄网址 | 成年女人视频播放免费观看 | 午夜a级毛片| 国产精品99爱免费视频 | 在线欧美精品国产综合五月 | 91久久国产青草亚洲 | 小明看片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黄视频 |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 欧美aaaaaaaaaa | 日本一卡2卡三卡4卡 免费网站仙踪 | 成人自拍视频网 | 久久精品国产夜色 |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 |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国产黄色a级 | 免费在线看黄色片 | 丁香婷婷久久大综合 | 久色中文|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 国产裸舞凸点福利小视频 | 国产第一页精品 |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级欧美片片线观看 | a视频免费 | 善良的翁熄日本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观看 | 亚洲综合成人网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66 |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 黄色成年人 |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