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篇名為《11年后,再見巴木玉布木》的新聞刷爆網絡,報道中跨越11年的兩張對比照片一下將人們的思緒帶回到那一年的春運。11年前那位感動中國的“春運母親”找到了,這條新聞在今天激起了無數人的驚喜和回憶。
文章中用這樣一段文字來描述這個畫面:“一位年輕母親背上的巨大行囊壓彎了她的身軀,手里的背包眼看拖地,但攬在右臂中的嬰孩整潔而溫暖。抬頭前行的年輕母親面色紅潤,一雙大眼睛堅定有力。”
2010年1月30日,新華社記者周科在江西南昌火車站廣場的這張名為《孩子,媽媽帶你回家》的照片在當年海量的春運照片中十分突出,直擊人心,被數百家網站和報紙選用。11年前,看到這張照片,我只是看到了一個在春運大軍中一位特殊的人物。11年后,再次回看這張照片同樣身為母親的我更加感同身受,她背后是沉重的家當,胸前是幼小的孩童,我看到了一個母親的心酸與重擔,覺得她很不容易。
11年后再見,身著彝族服飾的巴木玉布木,笑容滿面的照片,讓人看到了幸福和溫暖。記者放下了一個心事,而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也很欣慰。
這一幕也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山海情》里面的李水花。《山海情》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那些生活在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區的人們,在福建-寧夏的對口幫扶下,通過“吊莊移民”,相互扶持,一步一步走出貧困,建設家園的故事。所謂“吊莊移民”,指的是一家人出去一兩個勞動力,到有灌溉條件的荒地上開荒種植,再建一個家。
圖片來自網絡
上面這一幕發生在“吊莊”初期,劇中吊莊移民的家庭如果不夠數量供電部門就不給村莊通電,可本該達到60戶的金灘村最后偏偏只有59戶。就在這個無奈的節骨眼,李水花來到金灘村湊齊了60戶家庭,金灘村通上了電。
李水花拉著板車帶著丈夫孩子,徒步了七天七夜……看到這一幕時,我和彈幕里面的網友一起落淚了。
巴木玉布木和李水花有太多相似之處,她們都曾身處貧困當中,最后又都是通過自己努力實現脫貧,同時她們又都是“母親”:一個是“春運母親”,通過“種煙”蓋起新房,收入達到10萬元,成功實現脫貧。一個是“吊莊母親”,通過種植“雙孢菇”,后來開店經營,成功實現脫貧致富。
同樣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她們,是如何找到脫貧的方式,又如何實現脫貧致富的?
劇中的李水花能夠成功種出雙孢菇,離不開凌教授和他們團隊的幫助。從在當地研發種菇成功,到動員村民種菇,再到培訓和手把手地指導,凌教授帶領著李水花和想要脫貧致富的村民們一起克服了很多困難,一個個雙孢菇在蘑菇棚里漏出了頭,努力地伸展著自己白白胖胖的身子,李水花和村民們看到了希望,露出了笑容。
而巴木玉布木的故事也是驚人地相似。據報道中介紹,正當巴木玉布木和丈夫打算重新外出打工的時候,村干部反復提及的“精準扶貧”讓夫妻倆看到了希望。當她發現村里的土地上多出了許多煙葉大棚,不少村民忙前忙后。巴木玉布木了解到一畝煙葉能掙好幾千塊錢,這不比在外打工差。于是,她與丈夫把家里的6畝地全部改種了煙葉。第一年,因技術不好、經驗不足,夫妻倆僅掙了五六千元,但他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第二年,當地扶貧干部上門摸底,送來一張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聯系卡,巴木玉布木一家被列為扶貧對象。當地煙草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是從煙葉種植的各個環節為巴木玉布木夫婦和其他種煙的農民做好技術指導。經過幾年來的認真學習和摸索,巴木玉布木夫婦逐漸摸清種植煙葉的“門道”,通過種植煙葉實現了脫貧致富。
水花和巴木玉布木一個在寧夏西海固一個在四川涼山,面對貧困她們都是內心堅定樂觀,永遠笑對生活和未知的女性,她們不僅展現了如水般柔柔地不斷向上涌動的女性力量,也代表了一種希望,預示著我們的生活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她們的故事成為宏大敘事中直指人心的細節光色。
圖片來自網絡
2020年11月23日,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雖然我們都對“脫貧攻堅”這一宏偉目標已經有了很多的了解,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具體、鮮活的故事后,我們才真的理解,它不是一個個簡單的數字,更不是一個簡單的口號和詞語,它是真切的發生在這個時代的實實在在的故事和經歷。
無論是真實的故事,還是影視劇的細節刻畫,都讓我們看到了這幅恢弘巨制當中,很多的角色和細節:
有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有責任擔當的行業和企業以及無數可敬的基層工作者的全心投入;
還包括每一個像水花和巴木玉布木這樣和貧困對抗,向命運宣戰的艱苦奮斗的村民……
所有的力量心血匯聚起來,才讓這場史無前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我想以此作為這篇文章的結語,“扶貧路上的每一個腳印,都是春天的來信。”那么在這封信上,每一個參與者,都留下了春天最美的顏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