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光伏發電扶貧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數萬元。?杜海波供圖
杜海波(右一)在走訪調研村內紅色資源。?圖片由本人提供
村莊名片
南黃崖村位于山東濟南市長清區孝里街道辦事處,全村共280戶82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5戶83人,村民收入以種地、外出打零工為主,曾經是市級貧困村。2019年,濟南市局(公司)與南黃崖村結成幫扶對子,并派駐第一書記,以紅色旅游為發力點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初春時節,走進濟南市長清區孝里街道辦事處南黃崖村,一座座敞亮整潔的房屋靜靜佇立,一條條水泥村道縱橫交錯,一些紅色旅游景點分散其中,干凈整潔的街道上不時出現電瓶觀光車……
南黃崖村坐落在大峰山東麓。曾經這里交通閉塞,土地貧瘠,道路坑洼不平,村民靠山吃飯、靠天吃飯,村集體沒有收入,是市級貧困村。
從市級貧困村到小有名氣的紅色旅游村,南黃崖村的變化,要從2019年說起。
2019年,濟南市局(公司)與南黃崖村結成幫扶對子,選派杜海波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幫扶工作千頭萬緒,基層黨建是重要抓手。濟南市局(公司)堅持黨建引領,抓實駐村幫扶。杜海波同村黨支部聯合發力,嚴格落實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每月定期開展“主題黨日+陽光議事”。同時,他們組織黨員集體學習,提升隊伍素質,激發黨員活力,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南黃崖村紅色資源豐富,現存革命舊址較多,在抗戰、解放時期是大峰山革命根據地指揮中心和武裝力量駐扎中心之一,被譽為“紅色十里小延安,銅墻鐵壁南黃崖”。
找準路子,才能邁開步子。
他們根據區域發展實際,結合南黃崖村資源情況,明確了發展紅色旅游的方向。然而,資金成為擺在南黃崖村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杜海波把相關情況匯報給濟南市局(公司)。濟南市局(公司)經過研究之后,先后投入90萬元專項幫扶資金用于南黃崖村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以及村莊基礎設施建設。
經過幾個月的建設,“紅色南黃崖”村史館、中共長清縣委機關舊址、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成立舊址、“星火小院”等一批革命舊址修整一新,重走革命烽火路等紅色主題線路也被設計打造好了。2020年4月,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大峰山黨性教育基地“紅色南黃崖”教學點正式對外開放。
在南黃崖村,除了參觀革命舊址,游客還可體驗推獨輪車、挑扁擔等活動,紅色主題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受到越來越多游客的歡迎,也為南黃崖村文化旅游和鄉村振興注入了紅色活力。
在注重紅色旅游資源挖掘的同時,濟南市局(公司)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爭取幫扶資金,將村黨支部辦公室裝修一新,配備電腦,進一步完善黨建陣地。同時,他們還幫助加固村東危橋,對村內道路加裝護欄,修建公廁,整修村內自來水管道,對村內路面、文體廣場、綠化帶進行美化提升,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游客多了,村莊熱鬧了,如何切實讓村民得到實惠?
濟南市局(公司)和當地街道辦事處一起協調引進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參與開發紅色資源,采用“公司+村集體+村民”的模式,激發村莊發展內生動力。
文化旅游公司租賃村民閑置的房子辦起了農家樂,還雇了30余名村民提供全職和兼職服務。同時,該公司在村內招聘隊員組成花棍隊、鑼鼓隊,并提供解說員、服務員、觀光車駕駛員等崗位,直接帶動了40余位貧困人員和村民增收。村民上山挖的野菜可直接賣給農家樂,種的小米、雜糧也可銷售給游客。
對村民而言,在村里打工比在外邊打工方便多了。過去只是過年才有的民俗活動“打花棍”,如今只要游客來,村里就開演。村民曾經自娛自樂的表演如今有了報酬,他們增收的途徑越來越多,真正得到了實惠。
王殿梅,村里人稱她為“小米大姐”,是村里的小米種植大戶,也是花棍隊隊員。去年,小米種植獲得了好收成,她在村里還身兼數職,家里的年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經常表演‘打花棍’,既鍛煉了身體還有錢賺,咱這日子越過越紅火了!”王殿梅高興地說。
隨著紅色旅游的發展,村集體每年可增收數萬元,這筆收入全部用于貧困戶改善人居環境和公益崗工資發放,村莊發展的底氣更足了。
同時,濟南市局(公司)利用多種渠道落實消費扶貧,2020年幫助貧困戶和村民銷售谷子1萬5千余公斤。截至2020年年底,全村4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收入穩定在脫貧線以上,全村徹底摘掉了貧困帽。
黨建引領、產業振興,紅色人文和綠色景觀相呼應,革命傳統教育和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在濟南市局(公司)的幫扶下,南黃崖村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旅游為支撐、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