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工作的劉安湖。趙銀波攝
早上9點還不到,雨后的六枝特區(qū)牛場鄉(xiāng)大箐村霧靄沉沉,一大早驅車來找劉安湖的記者到達村委卻撲了個空。“找劉書記呀,他在地里和農戶種魔芋呢。”村里的文書小王說到。果然,在黃土地里見到了正在下魔芋種的劉安湖書記。
入股又務工,能掙兩份收入
2017年4月,貴州六盤水六枝特區(qū)煙草專賣局派劉安湖到牛場鄉(xiāng)大箐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4年來,他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村民苦干實干加油干,徹底擺脫以往貧困落后的村貌。
“這只是一小部分,我們大箐村今年種了2000畝魔芋,預計產值2000多萬元呢。”劉書記一邊往地里撒魔芋種一邊像在“炫耀”地介紹到。“以前都想出去打工,現(xiàn)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我和我老頭一個月能掙4000多嘞。”種魔芋的農戶張翠蓮笑聲最大。
2018年底,大箐村順利通過驗收,實現(xiàn)整村脫貧出列,成功摘掉了空殼村、貧困村的“帽子”。劉書記的工作也由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轉到穩(wěn)就業(yè)、穩(wěn)收入、防返貧上。不僅是魔芋,大箐村以產業(yè)發(fā)展為抓手,大力發(fā)展辣椒、烤煙等短平快產業(yè),昔日的后進村,一躍而上成了“產業(yè)村”,農戶除了土地入股還可以在產業(yè)基地參與務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雙份錢,這可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劉安湖幫助村民種魔芋。趙銀波攝
“安福”書記靠得住
回村委會的路上經過農戶鄧文家,正在喂牛的鄧文看到劉書記趕緊迎了上來打招呼:“安福(湖)是我們能依靠的好書記,我和我姑娘,都感謝他。”當?shù)胤窖浴昂迸c“福”同音,劉安湖便成他們的“安福”書記。原來,鄧文的妻子在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就離家出走至今未回,十多年來,鄧文一邊種莊稼一邊外出務工養(yǎng)家,不幸的是在一次做工時從樓上摔下來,頭部重傷,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后遺癥,思維遲鈍,失去了勞動能力。沒有了基本的生活經濟來源不說,孩子上學也需要用錢,更加深了他的貧困度。
了解情況后,劉安湖主動承諾,在他女兒高中畢業(yè)之前,每月捐資300元,以解決她在學習上的臨時之需。在與鄧文推心置腹的交流后,鄧文接受了“安福”書記的捐助。300元的數(shù)目不大,卻能拯救一個家庭,每個月的按時定額更是一種堅持。“每個村民心里都有桿秤,用來衡量我們村委的工作,只有以真心才能換真心,得到他們的信任。”這便是劉安湖駐村工作的訣竅。
“咦,安福(湖)這個書記呀,靠得住。”說這話的正是剛種魔芋回來肩上還扛著鋤頭的農戶劉健。要知道,劉健以前可是村里出了名的懶漢,主要致貧原因就是不想干不愛干,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嚴重。劉安湖了解情況后,就給他安排了公益崗位,專門用了兩個星期時間,針對劉健這樣的懶漢,天天上門“喊”,電話“催”,風雨無阻。不想干就喊著干,不愛干就帶頭干,一頓狂轟濫炸的左叮嚀右囑咐下來,“懶漢”終于也養(yǎng)成了自主勞動的好習慣。
“只要肯用心、肯實干,就一定會取得好結果”
修通了通組公路8.07公里,產業(yè)路13.5公里,串戶路8.3公里;硬化庭院5566平方米,改廁改灶147戶,安裝太陽能路燈310盞,打造了1個市級小康菜園示范點;種植了魔芋、辣椒、獼猴桃、烤煙、車厘子等特色產業(yè)1600余畝,覆蓋貧困戶82戶;通過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老百姓在土地流轉、就近務工中戶均增收4000余元……這一串串數(shù)字的背后,是他4個年頭,1400多個日日夜夜的辛勞。
“不論條件多么惡劣,情況多么復雜,只要肯用心、肯實干,就一定會取得好結果。”這是劉安湖常掛嘴邊的話。(王鵬翔、龍粉仙)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