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牟定縣政府及煙草部門大力支農、惠農、促農增收,積極探索“烤煙+大粒蠶豆”產業(yè)融合發(fā)展,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烤煙+蠶豆”鼓起煙農“錢袋子”
家住牟定縣共和鎮(zhèn)余新村委會的李光虎,從2004年開始種植烤煙,至今已有17年了。2014年以前,每當煙季結束后,他都會嘗試種植煙后農作物。
剛開始那幾年,李光虎種過小麥、油菜等,但結果都一樣,費工費時不說,還沒什么收入,后來他干脆把土地閑置了。直到2014年,牟定縣政府聯合煙草部門,引進了大粒蠶豆種植,他也開啟了增收的新渠道,種植第一年就收入了3萬多元。
嘗到甜頭的李光虎也逐年增加種煙面積,從原來的10多畝增加到如今的80多畝,大春種烤煙,小春種蠶豆,忙得不亦樂乎。
“烤煙種植再加上大粒蠶豆種植,剔除所有成本開支,2020年賺了20來萬。”李光虎說,如今,他家里買了小轎車,蓋起了洋房,還準備到城里買房子,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有了門路,還得有銷路。為了讓農戶們的大粒蠶豆種得出來,賣得出去,當地政府和煙草部門攜手多方調研,邀請了浙江省的大粒蠶豆種植專家,帶領當地種植戶直接對接上海批發(fā)市場,牟定的大粒蠶豆因軟而甜的獨特口感受到了江浙滬地區(qū)消費者的喜愛,還與上海某蔬菜批發(fā)市場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不僅是李光虎,在牟定縣,發(fā)展大粒蠶豆種植的農戶有56戶,種植面積也達到了1.1萬畝,越來越多的農戶通過產業(yè)融合,漸漸鼓起了“錢袋子”。
“老把式”轉型“新能手”
牟定縣當地的農民,很多都是種煙的“老把式”產業(yè)融合的發(fā)展模式,大家又掌握了新技能,成為了大粒蠶豆種植的“新能手”。
王自華是牟定縣天臺村村民,從2016年開始試種大粒蠶豆。“一開始,我只敢種植20來畝,因為管理跟不上,第一年產量不太理想。”王自華暗自下了決心,別人能種好,他也一定能行。
2017年,他干脆把自己承包的70畝煙田全部在煙后種上了大粒蠶豆,從播種環(huán)節(jié)開始就嚴格把關,白天在田里查看長勢,晚上到有經驗的種植戶家里學技術,平常拿著牟定縣政府及煙草部門制定的煙后蠶豆種植標準當教科書。
有付出就會有收獲,通過努力,王自華如愿以償,蠶豆的產量終于上來了。到2020年,王自華把種植面積由之前的幾十畝擴大到了400多畝,把原先的“小打小鬧”變成了如今的“家庭農場”。經過這一番學習和努力,王自華轉型成為了村里大粒蠶豆種植的“新能手”。
新模式開啟就業(yè)“新路子”
自從發(fā)展大粒蠶豆種植,不僅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還為無法外出打工的青壯年在家門口找到了就業(yè)的“新路子”,牟定縣代沖村委會的劉文華就是其中一個。
劉文華原本常年在外務工,2020年因疫情影響無法外出,在家一呆就是幾個月,之前全家的開銷全靠劉文華在外務工的收入,眼看著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及家里的日常開支都沒有了來源,劉文華著急了。于是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開始學種大粒蠶豆,一邊學技術,一邊勤管理,一年下來,基本維持了一家人的生計。
“要是沒有種蠶豆這條路,估計現在的我失業(yè)不說,孩子的學費都要去借錢了。”劉文華感慨地說。
據了解,牟定縣自2014年引進大粒蠶豆種植技術以來,越來越多像劉文華這樣無法外出務工的村民,慢慢開始在家門口學習大粒蠶豆種植,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在家門口找到了就業(yè)的門路。
不僅如此,即便村民沒有親自種植,但在像王自華一樣的“新能手”的幫助下,村里一部分人也因為“蠶豆”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崗位。
今年61歲的劉元存,是牟定縣天臺村委會天皇廟村的村民,到現在已經在王自華的“家庭農場”務工6年多,從烤煙種植、采烤、分選,再到大粒蠶豆育種、疏花、施肥……樣樣精通。
“我上了年紀,家里沒有地,也出不了遠門,每年都跟著王自華管理烤煙,收煙后又幫忙管理蠶豆,一年的收入也不比出門打工差。”劉元存說。
由于大粒蠶豆種植發(fā)展勢頭越來越好,近幾年,牟定縣共和鎮(zhèn)的合作社也成了大粒蠶豆計件打包、裝車的集中場地,合作社出納候春秀說:“今年,長期租用我們合作社場地的就有5家種植戶,我白天在合作社上班,晚上下班就幫他們打打零工,一天可以多賺100塊錢呢。”
“牟定縣自推廣‘烤煙+大粒蠶豆’產業(yè)組合以來,煙后蠶豆種植從2014年的2400畝發(fā)展到現在的1.1萬畝,每畝產量均在1噸以上,按照市場批發(fā)價每公斤6-8元計算,每畝地的經濟產出可達8000元,農民增收很可觀。”牟定縣農業(yè)局辦公室主任楊勇介紹說。
牟定縣“烤煙+蠶豆”的模式,不僅讓當地煙農富了起來,還讓鄉(xiāng)村振興越來越有盼頭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