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過后,春雨初歇。走進湖南懷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甘棠鎮、新廠鎮、藕團鄉,隨處可見大片煙田。煙農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忙著給煙苗除草、施肥、培土,株株煙苗已長出碧綠的葉子,生機盎然。
“保姆式”服務,產量質量穩步提升
“這幾天是雨后壯苗關鍵期,每天得待在田里,指導煙農作業。”4月22日,靖州民豐煙葉合作社工作人員李國亮,揮動鋤頭,在甘棠鎮龍鳳村的煙田里忙碌。
李國亮來自洪江市,是合作社將他作為“科技人才”引進的,已在靖州干了13個年頭。他所在合作社與甘棠鎮的煙農結成利益共同體,而他是合作社專職技術員,被煙農稱為“煙保姆”。
像李國亮這樣的“煙保姆”,在靖州還有一批。從育苗、起壟、覆膜、移栽,到施肥、打藥、除草,再到采摘、烘烤、分級,煙葉生產每個環節,“煙保姆”全天候到煙田服務,解決煙農增收后顧之憂。
靖州“煙葉合作社”成立后,為每個種煙村提供技術指導,并統一了全縣煙葉品種和種植標準,每年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培育職業煙農,煙葉產量、質量穩步提升。去年,在連續遭受旱災、早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全縣煙農戶均收入11.59萬元,比上年增長10.4%。
“金葉子”帶動,貧困農戶穩定脫貧
在甘棠鎮龍鳳村,一輛轎車停在煙田邊機耕道上,村民張定良下車走進煙田,和村民一起勞作。
張定良是龍鳳村“種糧能手”。去年,政府及煙草部門追加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縣財政給予煙農一定種煙補貼和煙稅返回,煙草部門則對煙葉收購單價進行調增,還將全縣煙用農資免費配送上門。
好政策吸引張定良,他把流轉的50畝土地全部種上烤煙。“輕輕松松,年收入10萬元。”張定良說,片片煙葉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葉”。
正在煙田里勞作的脫貧村民姚秉禮,在張定良的煙田里幫工,一個種煙季,到手工資有1.6萬多元。一人務工,全家脫貧。
“種一片煙,富一方人。”靖州煙葉生產辦工作人員介紹,烤煙種植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別看小小一片煙葉,從栽種到收購,工序繁瑣,需要大量勞力,而這些勞力大都是來自村子周邊不能外出打工的留守婦女和老人。
隨著全縣深入推進煙葉產業扶貧,靖州新廠、藕團、甘棠3個鄉鎮成為煙葉主產區,一批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實現穩定脫貧。
多模式輪作,主業輔業雙雙增收
龍鳳村曾是靖州60個貧困村之一,以前村道是泥巴路。
隨著該村煙葉種植規模擴大,縣煙草公司加大了對村里煙基工程的投入。如今,村里寬闊平整的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戶,村民脫貧增收。
“這樣的變化不僅發生在龍鳳村,靖州3個主要煙葉種植鄉鎮都享受到這樣的‘福利’。”靖州扶貧辦副主任周于說,煙草系統直接投入,改變了煙葉生產條件,帶動了當地農田水網、交通設施的變化。
新廠鎮炮團村,平整筆直的機耕路通向育苗工場。工場門前小河經水利部門整治,河床兩側砌上了水泥磚。河流上,交通部門出資,修建了一座水泥橋,把機耕路和育苗工場連接在一起。
靖州煙草公司負責人介紹,為保證煙葉生產,靖州規劃建設了“基本煙田、煙水工程、機耕路、育苗工場、烘烤工場”等基礎工程和相關配套工程。
隨著農田水網改善,靖州煙農一改傳統的單一種植模式,實行“煙-稻”“煙-稻-油菜”等多種輪作模式,實現主業、輔業雙增收。
“煙葉7月就能收完,收完還能種一季晚稻。”煙農張定良說,煙田種稻,有水就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