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家村村民何翠仙在山林間散養了200多只土雞,一年下來能收入一萬多元。?
一場細雨過,群山青萬重。
5月7日,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毛壩鄉龍家村蜿蜒寬闊的水泥路上,68歲的村民楊序興背著背簍,大步從新家往老屋走去。
背簍里,是他給95歲老母親準備的茶葉和雞蛋。茶葉是養牛掙錢后買的,雞蛋是養的雞下的。
“新家在毛壩小學旁,距離山那邊的老屋有4公里,用不了40分鐘就能走到。擱2018年以前,得走一個半小時。”楊序興向記者坦言。
楊序興家世代居住在武陵山區這個海拔約1200米的村子,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村里有7個村民小組,647戶1780人,零散分布在方圓25平方公里之內,大部分村民沒有固定經濟來源。”龍家村黨支部書記吳建飛介紹說,在2017年年底酉陽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駐村工作隊到來之前,村里沒有像樣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大伙兒只能望路興嘆。
“2018年,駐村工作隊讓土路變成了水泥路,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大道,通到了每個村民小組,通到了田間地頭,車進得來、人出得去,鄉親們再也不用受肩挑背扛之苦了!”楊序興高興地說。
投資1200多萬元,建成35公里硬化路。這是一組數字,更是村民心中的“天路”。
對此,村民陳達昌深有體會。
“黨的政策好!”陳達昌正用水桶接自來水清洗豬圈,這是他逢人便說的話,“2018年年初,駐村工作隊做的第一件大好事,就是幫我們從鄉里接通了自來水,喝雨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從陳達昌的新房到老屋,需要翻過一座山。“政府補貼5萬元,我自己拿一部分錢,建了二層新樓,我把家從山頂搬到了山腳下。”他說。
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陳達昌2018年養起了豬:“4頭豬,每年有3000元補貼。我今年67歲,別的活干不了,養豬掙錢更輕松!”
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業,是駐村工作隊的幫扶措施之一。
55歲的村民何翠仙,在山林間散養了200多只土雞,享受補貼3000元。“一枚雞蛋賣到1.8元左右,一年下來,能掙一萬多塊錢!”何翠仙的丈夫8年前去世,她孤身掙錢養活兒子、照顧老人,生活艱苦。駐村工作隊除了扶持她養雞,還幫她申請當上了村里的保潔員,每年也有幾千塊錢的收入。
“我在蔬菜基地打工,幫著種蔬菜,忙時一天能掙80元。”何翠仙的兒子說,他今年已經成家,對于目前的生活,他感到很滿足、很幸福。
“發展產業才能保證村民持續增收。”今年58歲、駐村已3年多的酉陽縣局(分公司)黨員熊良林說。駐村工作隊除了幫助龍家村發展煙葉、高山蔬菜、養殖業、中藥材外,經過多方調研論證,今年還幫助村里新上了占地5畝的食用菌項目和2000畝的油茶項目。
金黃的油菜花掩映中,高山食用菌試驗示范基地里,8個大棚一字排開。“4月中旬,我們種下了3萬棒灰樹花菌棒,5月下旬有望上市。每斤市場價在15元左右,對村集體和入股村民來說,是一筆不錯的收入。”酉陽縣局(分公司)駐龍家村第一書記冉紅介紹說,他們流轉土地,通過村民入股方式發展食用菌和油茶項目。油茶5年后開始見效益,這是縣里的主要產業,也是村民持續增收的保障產業。
自對口幫扶以來,酉陽縣局(分公司)組織26名黨員干部與龍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3戶534人結成幫扶對子,推行“三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周一次電話問候、一月一次上門拜訪、一年辦成一件實事,通過引導發展產業、引資完善基礎設施等舉措,全力解決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真正做到“嚴掛、實包、真幫”。
去年龍家村實現整體脫貧后,以熊良林和冉隆健為成員的駐村工作隊繼續駐村工作,今年著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酉陽縣局(分公司)黨組書記、局長、經理肖鵬看來,“把根扎下扎深,把事辦實辦好,每名黨員、每位駐村工作隊隊員肩上扛著責任,心中裝著使命”。
層林疊翠,產業興旺,大山深處的龍家村,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