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行走在三秦大地,田野一如晚春,路邊蔥綠的大樹,枝葉繁茂,相互交叉,微風吹來,能聽到“沙沙沙……”的響聲。映入眼簾的幾塊麥田,綠油油的,風吹過,青青的麥苗像大海的波浪起起伏伏,引人注目。幾只喜鵲從遠處飛來,站在樹梢上唱起了歡快的歌。地上的母雞一只一只翹著尾巴尋找落葉里的蟲子,為窩里的小雛雞忙忙碌碌尋找食物,這樣的場景美如一幅幅鄉村田野畫卷。
“在田里起好壟、覆好膜,把這些長勢喜人的煙苗移栽到田里,之后就是后期管理了。別小看這一棵棵小青苗,這是老百姓致富的‘金葉子’。”漢中市略陽縣煙草專賣局駐略陽縣郭鎮譚家莊村第一書記何山介紹說。
譚家莊村村民裴與幫站在煙田,看到一壟壟整齊的煙田,回憶起了往事。“原來家在山上,沒有像樣的路,動不動就停電。”因為條件有限,裴與幫在外打工多年。
裴與幫家的煙苗
“經過調研摸底,了解到村里實際情況后,我們縣局捐贈4萬余元對中梁山道路進行了維修。后來還協助聯系電力部門對中梁山的電進行了擴容,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何山說。
路修好了,電穩定了,裴與幫決定回到村里了。“2018年,我開始種植烤煙,第一年種了20多畝。不懂的地方,有煙草局的扶貧工作隊和煙葉技術員,給我一遍遍地講解、培訓。”裴與幫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年底實現烤煙經濟收入7萬元。
2019年,裴與幫家里發生兩件大喜事——買回了屬于自己的小汽車,他個人還被評為全鎮脫貧致富先進個人。“當時參加了表彰會,鎮里給我頒發了榮譽證書。”回想當時從領獎臺上拿到證書的情景,裴與幫說,種煙雖辛苦,但很值得。年底看到收獲,心里就樂開了花兒。
在易地搬遷后新裝修的二層小樓里,裴與幫抱著自己一歲多的小兒子,滿臉幸福。“我會繼續辛勤種煙,為全家人更好的生活不斷努力。”
2021年,裴與幫種了30畝烤煙。
“栽煙的時候,裴與幫他們家忙不過來,就請我們這些鄰居幫忙,一天給付100元工資。”幫忙移栽的鄰居說,到秋季收煙的時候,裴與幫也會找他們幫忙,他們樂意在家門口做工,“真實的掙錢顧家兩不誤。”
西安市周至縣馬召鎮辛口移民小區的社區女工李永鳳,萬萬沒有想到,在山里生活了大半輩子了,還能走出大山。“真的沒想到,能搬出祖祖輩輩生活了幾代人的土房子,住進鋪著地磚、寬敞明亮、窗明幾凈的大房子,過上城市人一樣的生活。”
“起初,她一家人死活都不愿意搬出山的。”周至縣煙草專賣局駐玉皇廟村工作隊長武旭亞說,政府易地扶貧移民搬遷政策出來時,工作隊及時到家通知,但是李永鳳一家根本沒有搬遷的意愿。“她們一方面舍不得自己辛辛苦苦攢錢蓋起來的幾間土木房,另一方面擔心搬遷后沒有生存技能,掙不到錢,生活會很艱難。”
之后,武旭亞和工作隊成員曾數次登門拜訪,“講政策,講好的環境將會給孩子們帶來的影響,但收效甚微。”
反復琢磨后,武旭亞找到了李永鳳原來的好鄰居、之前的搬遷戶劉玉巧,回家現身說法。李永鳳說,武隊長把她們一家人帶到劉玉巧家里現場參觀,“還帶我們到社區工廠觀摩,告訴我,以后我也可以在社區工廠上班掙錢。”這才慢慢打消了李永鳳的疑慮。
在扶貧工作隊全體人員的幫忙協調下,李永鳳一家于2019年9月搬到了馬召鎮辛口移民搬遷社區120平米的新房里。
在社區工廠,李永鳳正熟練地分揀獼猴桃,當問及目前每月的收入情況時,李永鳳回答說,她在社區工廠上班,不用出小區就能掙錢。計件工資,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有時一天還能掙200多塊錢。“算起來,比以前的收入多出很多倍……我老公外出挖苗木打零工,只要出工,每天有500元左右的收入。”李永鳳笑地開心幸福!
李永鳳(左二)在社區工廠分揀獼猴桃
到達周至縣王家河鎮玉皇廟村脫貧戶何東鋒家門口時,養蜂人何東鋒正蹲在門前的油菜花地前,對著一個蜂箱,側耳細聽。
“要隨時密切觀察蜜蜂的活動情況,飛出的蜂越多,蜂群就越強。”何東鋒說,如果發現出巢蜜蜂毫無秩序地在箱上亂爬,像是在尋找什么似的,這個時候,再把耳朵靠近箱側,若聽到箱內蜜蜂“嗡嗡”聲音混亂,表明蜂群內失王,“需要盡快培育新的蜂王了。”
何東鋒已然成了一名養蜂專家,他知道什么時候該培育蜂王,什么時候該給一箱內的蜜蜂分群。2021年,何東鋒養了100箱蜜蜂,如果天氣、蜜源和銷售都理想的狀態下,一年下來,能帶來30多萬元的經濟收益。
談起脫貧之前的生活,何東鋒覺得有點“不堪回首”:“2015年,父親患病臥床不起,女兒上大學,兒子讀高中。”當時在外打工的何東鋒,只能回家照顧父親,“家里僅有的一點積蓄全部用來給父親治病,還欠了一屁股債。”妻子打零工掙的一點工資,根本不夠維持家用。
2016年,扶貧工作隊的到來,解了燃眉之急。“老父親的醫藥花銷納入了大病醫保健康扶貧項目,兩個孩子的學費也享受到了貧困學生教育資助。”何東鋒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
何東鋒覺得,脫貧致富不能都靠國家、政府,“自己也要想辦法。”
玉皇廟村春、夏、秋季花開遍野,為養殖蜜蜂提供了天然條件。“何東鋒以前養過蜂,但疏于管理,沒掙到錢。”駐村工作隊長武旭亞在了解到情況后,先動員鼓勵何東鋒參加蜜蜂養殖的各處學習培訓,之后,又為何東鋒送去了15箱蜂。
“有時在村里培訓,有時去養蜂基地學。”何東鋒靜心學習,這一次的努力,很快有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他的信心更足了,干勁更大了。于是開始擴大養殖規模,從最初的15箱,到2018年的100余箱,不僅成了養蜂能手,也脫貧退出了。
何東峰(右)和扶貧隊長武旭東(左)查看中蜂養殖情況
2018年底,何東鋒成立了“蜂露源”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加入,“最多時候,合作社為村民代養蜜蜂達300多箱。”何東鋒希望帶領大家一起,用收割的好蜜,換來更加甜美的生活。
綠水青山的大美環境里,行走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村莊更美了,脫貧群眾生活更有保障了,笑容更多了,日子更甜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