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青菜、西蘭花、菜豌豆、烤煙等經濟作物,引進種植羊肚菌……近年來,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平甸鄉寧河村發展勢頭迅猛,形成了“短、平、快”產業相結合的農業發展格局。
發展有多快?且看數據:全村有403戶1616人,2020年,全村實現烤煙收入1200多萬元;實現青菜、西蘭花、豌豆、羊肚菌等收入800萬元;再加上其他農業收入,2020年全村年人均增收達到13890元。
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寧河村的發展,離不開村黨總支書記龔家龍的傾力付出。
龔家龍今年52歲,早年自己做工程,當個小老板,日子過得滋潤,成為遠近聞名的能人。
村民們看在眼里,羨慕在心頭。
彼時寧河村落后窮困,房前屋后雜草叢生,村組織渙散,基礎建設落后。村里沒有成型的產業,田間作物跟風試了一茬又一茬,村民兜里依然空蕩蕩。
“能不能帶著我們一起干?”有村干部和村民上門游說龔家龍。
一開始,龔家龍沒有答應,選擇了輕松自在的小老板生活。但在外闖蕩,賺錢的同時,龔家龍見到很多鄉村的發展日新月異,他忍不住會將其與寧河村做一番對比:“要是寧河村能像這樣……像那樣……村子發展會不會更好一些?”
思前想后,龔家龍于1995年回到了寧河村,帶著大伙一起干,并于2007年1月當選為寧河村黨總支書記,這一干就是15年。
“豁出這輩子,干出個樣子,帶領家鄉父老過上好日子。”他暗下決心。自此,寧河村開始大變樣。
修建水庫,解決全村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加強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田間地頭道路交錯、管網配套;整治人居環境,將村前屋后打掃干凈,實現家禽家畜定點圈養……走馬上任,龔家龍甩開膀子,團結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忙開了。
強黨性,聚人心。在龔家龍帶領下,村里的黨員干部建立起了黨員干部服務承諾制,公開黨員干部服務承諾事項,接受群眾監督,村兩委班子干事作風煥然一新。有諾必達,黨員干部在村民中的威信與日俱增。
強擔當,作示范。為找到適合寧河村的發展路子,龔家龍和村兩委班子率先試驗開展經濟作物種植。成功后,再憑一雙“泥腿子”,跑遍全村每個角落,手把手將技術傳給村民,成功后,龔家龍又憑一雙“泥腿子”,跑遍了全村每個角落,手把手將技術傳給村民。
初中畢業的龔家龍也因此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寧河農業大學校長”。而龔家龍卻自我調侃道:“我畢業于寧河農業大學扁擔科糞桶系!”
在龔家龍帶領下,寧河村兩委班子決定把烤煙作為全村的經濟支柱深入發展,同時發展起了青菜、西蘭花和菜豌豆等煙后種植產業,并引進了羊肚菌種植產業……一個個增收產業在寧河村落地開花。
在實踐探索中,寧河村將全村213座臥式烤房有償收歸集體統籌使用,建立健全了烤后損失賠付機制。同時,從保山、德宏等地聘請專業烘烤技師到村里指導,借機培育本地烘烤人才,解決老百姓會栽不會烤的難題。
多管齊下,寧河村的烤煙質量開始脫胎換骨,在當地形成了煙葉烘烤的“寧河模式”。質量提升了,經濟收入自然突飛猛進。自2016年至2020年,寧河村的上等煙比例由原來的50%上升到70%,烘烤損失由20%下降至10%以內,烤煙收入從300多萬增加到了1200多萬。
如今,走進寧河村,只見村莊道路筆直干凈,田間地頭四處可見勞作的村民,家家門前停放著整齊的車輛,芒果樹下隨處聽得到歡聲笑語。
多年前的愛鄉“逆行”,讓一個落后封閉的小山村華麗蛻變。推進鄉村振興,龔家龍體會到:“鄉村要發展,關鍵靠人。”
如何留住年輕人?龔家龍和村兩委班子絞盡腦汁,出臺了村組全力幫扶計劃,鼓勵年輕人、退伍軍人回鄉創業,村組盡全力提供支持;還在村集體經濟中拿出一部分錢,對參軍和考上本科的大學生給予一定獎勵,希望通過人文關懷喚醒離鄉人的寧河情。一個個外出闖蕩的年輕人,在村里的產業吸引和感情攻勢下,選擇回鄉發展。?
“做大做強現有產業,帶動全鄉發展。”看著村前田地里郁郁蔥蔥的經濟作物,龔家龍說出了未竟的心愿。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