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市西二鎮(zhèn)額依村委會關上村民小組,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在村后的一處坡地上,尺把高的火龍珠長勢不錯,密密的綠葉上面,豌豆粒大小、紅火色的球狀果實惹人喜愛,49歲的彝族漢子石偉一邊拔除地里的雜草,一邊清除火龍珠植株上的黃葉、枯葉。
眼前這片2畝多的火龍珠,是石偉今年種下的。“價格好的時候,這樣一把能賣20多元。”石偉將面前的一叢火龍珠撮在一起比劃著說,年份正常時,火龍珠每年可收割4—5茬,若價格穩(wěn)定,一畝地能有1萬多元收入。
石偉(左)向臨村的其他種植戶學習火龍珠扎把技術。鄧楚瑜 攝
比起種火龍珠,石偉種烤煙的時間更長。
和村里大多數(shù)人家一樣,種烤煙是石偉一家的主要收入來源。石偉家種植烤煙的歷史,要從其父親這代說起。40多年來,在當?shù)責煵莶块T悉心服務下,石偉一家依靠種植烤煙,徹底告別了“雜糧為主、大米為輔”的日子,家里不僅建起了小樓、買了小汽車,還攢下了不少存款。
兜里有了余錢,石偉開始尋思著發(fā)展其他產(chǎn)業(yè)。2012年2月,石偉瞅準“商機”,租了15畝地種植燈盞花,趕上價格好,收割的兩茬燈盞花為他帶來13萬多元收入。第二年,燈盞花市場價格滑落,石偉果斷收手,沒再繼續(xù)種植。
雖只種了一年燈盞花,但卻讓石偉打開了眼界,更加堅定了搞多元化發(fā)展的決心。
2018年,一個外地商販到額依村委會租地種花卉,主打品種是火龍珠和銅錢桉。“你們種的是啥,用來做什么,價格如何?”去年下半年,看著地里長勢健壯的銅錢桉和火龍珠,石偉再也按奈不住好奇心,詳細打聽起來。
外地商販也不小氣,一五一十告訴了石偉:銅錢桉和火龍珠用來做插花很受消費者歡迎,眼下市場行情不錯,“你若是感興趣,可以先試種一些,成品賣給我們。”外地商販的表態(tài),讓石偉吃下了定心丸。今年2月,石偉花了2萬多元,向村民租了一些土地,從外地商販那兒買來種苗,種下了2畝多火龍珠和6畝銅錢桉。
第一次種植火龍珠和銅錢桉,石偉吃了經(jīng)驗不足的虧:由于管理沒跟上,頭兩茬火龍珠的品相不好,種了大半年,還沒有賣過一次。在外地商販的指導下,石偉加強田間了管理,預計中秋節(jié)過后能收割一茬。
比起種火龍珠花的力氣,石偉種的銅錢桉讓他省了不少心,預計明年春節(jié)后可陸續(xù)收割。石偉算了筆賬:到明年,家里種植烤煙、火龍珠、銅錢桉,以及與別人合作種玉米的收入,能有近25萬元。
“主業(yè)”穩(wěn),“副業(yè)”強。在關上村,石偉依靠種植烤煙打下的基礎發(fā)展多元化產(chǎn)業(yè)并非個例,大伙兒揣著對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憑著一股子勁頭,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