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招套袋工,管吃管住,一天100元,有意者聯系我”陜西省志丹縣寺臺村村民邢登義把招聘啟事發在了微信朋友圈。“以前是愁得掙不下錢,現在是一到套袋、剪枝時候愁得找不下工人,明年得讓兒子兒媳婦回來種蘋果了,在哪不是掙錢?”邢登義咂吧出這個味來。
寺臺村,曾經以“貧窮落后”遠近聞名,人口“空心化”嚴重,在村里轉上一兩個小時也看不見一個年輕人。2019年,劉明被志丹縣煙草專賣局選派為駐村第一書記開展對口幫扶工作。剛一進村,破舊漆黑的窯洞、臟亂的環境使得劉明的心也揪了起來。
“村民之前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種植玉米,近些年玉米只有1塊2左右,刨去人工、化肥、種子這些也就不剩啥了,根本沒法養活一家人,年輕人只能外出務工,年輕人越少產業越發展不起來,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劉明告訴記者,駐村之后他開始實地走訪,發現不少農戶地里都有蘋果樹,由于疏于管理,蘋果達不到商品果的標準,賣不上價,農戶也就撂下不管了。便就想著寺臺村多山地,太適合種植蘋果了,再加上有一定的基礎,發展蘋果產業應該能成為一個突破口。
圖為農業專家(左三)培訓果農種植技術
說干就干,劉明多次邀請農業專家實地考察,農業專家也十分看好蘋果產業的發展前景,這讓劉明信心倍增。他又馬不停蹄地在縣上尋找技術專家來為果農們開展技術培訓,第一年,種植戶人均收入就超過了10000元。
緊隨其后就有50余戶村民向劉明表示想要種植蘋果。眼看時機已經成熟,劉明迅速聯系好了3家苗圃基地,又多次聯合村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實地考察,反復比較價格和品質,選定了種植品種。為了方便蘋果儲存,劉明又多次奔走,最終籌集10萬元修建了庫容量達100噸的果庫,寺臺村的蘋果產業自此走上正軌。
現如今,寺臺村共計種植蘋果1100余畝,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2000元,年輕人也陸續回鄉侍弄果樹,村里一下熱鬧了起來,甚至從原來的勞務輸出村轉變為了勞務輸入村。
“在哪干不是干?現在待在家里一年收入不比外面低多少,照顧老人也方便,也不用讓孩子天天見不上我們,感謝國家啊!”30多歲的劉漢斌說。
秋來,寺臺村果香彌漫,紅彤彤的蘋果仿佛一張張純樸的笑臉,變成了村民們發家致富的金果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