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下,一片片肥厚的煙葉掛著晶瑩剔透的露珠,沐浴在穿透薄霧的晨光里,舒展著沉睡了一夜的筋骨;正午時,綠綠的煙葉讓炙熱的陽光烤得泛著白光,仍挺拔著茁壯生長的倔強 ;夕陽里,余暉灑在煙田里,漢子臉龐上滾著汗珠,眼神里滿是金燦燦的希望……一組煙田照片刷爆了朋友圈 。
照片來自老家的陜西洛南縣石門鎮花園村,地處秦嶺腹地丘陵地帶,雖土地廣袤,但交通不便,是方圓十幾里地公認的“窮塬”。塬上人,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不愿說自己是塬上人,但還是免不了經常被人調侃:一看都是塬上來的。當時還一臉懵,低頭才發現早已是被兩腳紅泥出賣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小娃們能吃飽穿暖高高興興地上學,但村民口袋里仍沒有多少錢,男娃兒找媳婦難,村民下雨兩腳紅膠泥的現狀依然沒變。 那年春,村上開會時說,種烤煙收成不錯,種點試試。
當年種煙戶并不多,這個新生事物寄托了全村的希望,也著實勞人。特別是每到掰煙葉時,密不透風的煙田被太陽炙烤成一個大蒸籠,裹在一人高的煙田里勞作氣都喘不過來,成股的汗水從周身往下流,汗水流進眼睛,蜇得生疼……烤煙葉時,烤爐宣泄著它的燥熱,別說一把一把向煙爐里添麥秸,就是走到烤爐邊,都有周身汗腺突然膨脹汗水奔涌的感覺。一爐煙要烤七八天,烤煙過程中基本不敢合眼。 但就是那年,半數種植戶平均每戶多收入了一百多元。村里連演三場電影,有人思謀著蓋新房了,福根媽也托人給福根說媳婦了……
嘗到種烤煙的甜頭,村民開始大面積種植烤煙。往后幾十年,烤煙便蔓延到村子的角角落落,貫穿著村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年四季,人們都在圍繞烤煙忙活。正月十五元宵的甜味還未褪去,就有人整地劃煙行了;端午的棕香還在彌漫,就有人在煙田施肥除草了;中秋的月餅還在桌上,就有人參加烤煙技術培訓了;臘八粥的余溫還在時,就有人在煙田里挖煙根整地了;大年初一串門拜年,說得大多也都是“煙話”……村子里一下子冒出了很多摩托車、小轎車,一些愣頭小子引回了外省的媳婦,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光潔平整的水泥路到家到戶,在外又掙大錢的老蘇回來了,成了村支書和烤煙種植大戶……
瞧,村里的軍娃開著滿載煙葉的農用三輪車迎面而來,人和車被夕陽涂得暈黃。軍娃媽去世早,他初中沒畢業就出去混,三十好幾還沒媳婦。聽說這些年回來種烤煙,一年收入七八萬元,蓋了新房子,還把打工時的女工友“哄”回來變成了媳婦。軍娃說,媳婦給他生了兩個娃娃,都在鎮里上幼兒園和小學。他白天忙烤煙,晚上到鎮上看娃娃,摩托車、三輪車都是用烤煙收入買的,過年了還想買輛小車,現在的光景過上坡頭了,和城里人也不相下下了。
村上的集中煙爐周邊太陽能路燈光亮如晝,煙爐外的不銹鋼門、鋼化玻璃觀察窗、智能顯示器等,無不展現著烤煙生產的現代化氣息。 煙爐里的碳火把軍號叔的臉映得通紅,他一邊向火門搭碳一邊說,種得多收入就好。你看嘛,煙苗自己下,澆煙有水池,運煙有三輪,掰煙有幫工,烤煙有煤炭,賣煙有保障,烤煙技術含量高的環節都有儀器,省人又安全……說著,軍號叔掏出智能手機,打開一個APP,不但能查到實時天氣狀況,還能查到與烤煙有關的信息。 正說著,有人就打微信視頻叫軍號叔幫他去看烤煙的成色。
不遠處是村委會,辦公室里燈火通明,鄉村振興工作隊剛剛進駐。村上正在加班召開鄉村振興座談會,新當選的村支書正在發言: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烤煙種植,就沒有花園村的今天,烤煙作為咱村的富民產業,在鄉村振興中要進一步做大做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