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南蒙自市區(qū)出發(fā),汽車一路向北行駛。過小集鎮(zhèn),沿著蜿蜒的盤山路繼續(xù)行駛,約莫1個多小時后,汽車從盤山路駛入了一條岔道,沿岔道往里行駛幾分鐘,一片蘋果園赫然出現(xiàn)在眼前。
順著起伏的山勢,70余畝蘋果樹從山頂種到了山腳。在這個遍布石頭的山坳里見到如此規(guī)模的蘋果園,讓人不禁對蘋果園主人的辛勤勞作心生敬意。
“小枝條剪下不剪上,大枝條去小留大,同時還要留夠樹枝定型的空間,以促進多掛果。”左手拿著一把一尺多長的手鋸,右手拿著一個電動修剪器,蘋果園的主人吳榮忠一邊示范,一邊耐心地向前來“取經(jīng)”的村民講解蘋果樹的管理技術。
吳榮忠今年50歲,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西北勒鄉(xiāng)西北勒村委會鑼鍋底村民小組組長、當?shù)責熮r(nóng)合作社技術員。多年來,他依靠種植烤煙和蘋果樹,從石頭縫里刨出了窮根,帶著鄉(xiāng)親們過上了好日子。
西北勒鄉(xiāng)位于蒙自市東北部山區(qū),轄區(qū)內(nèi)石山縱橫、巖石裸露、石漠化嚴重,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貧瘠的土地和不便的耕作條件,曾是橫在居住在這里的鄉(xiāng)親們面前的一道坎。
彼時的鑼鍋底村“窮”字當頭,全村100余戶住的是清一色的土坯房,許多村民人畜混居的場景從上一代傳到了下一代。過上“吃雜糧飯不餓肚子”的生活,是包括吳榮忠家在內(nèi)的不少村民的愿望。
1999年,吳榮忠約著弟弟跟著施工隊外出打工。兩年后,吳榮忠哥倆跟著施工隊來到紅河州開遠市羊街鄉(xiāng)的一個山區(qū)村幫人建房子,當看到村里星羅棋布的磚混房時,吳榮忠有些不解,“同樣的條件,為啥人家能建房?”一打聽才知道,種烤煙是這個村擺脫貧困的竅門。
2004年,在當?shù)責煵莶块T支持下,吳榮忠哥倆大著膽子“吃螃蟹”,成了鑼鍋底村最先種植烤煙的人。當年一算賬,哥倆的收入頂過去幾年。隨后時間里,在吳榮忠的示范帶動下,鑼鍋底村成為一個烤煙種植村,村民們的日子有了很大起色。
西北勒鄉(xiāng)雖為喀斯特地貌,但氣候和土壤條件適合種植蘋果。2008年,為了增加收入,吳榮忠依靠前幾年種烤煙攢下的積蓄買了糖心蘋果樹苗,從亂石嶙峋的耕地上打出窩子,艱難地種下了樹苗。數(shù)年后,在他的精心管護下,這些此前不被人看好的蘋果樹茁壯成長、陸續(xù)掛果,成為了家里的又一支柱產(chǎn)業(yè)。
吳榮忠種蘋果取得了成功,村民們對他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態(tài)度從懷疑變成了敬佩,在行動上從“站著看”變成了“跟著干”。鄉(xiāng)親們的勁頭上來了,吳榮忠對自己多年來總結的蘋果樹種植管理經(jīng)驗也沒有藏著掖著,手把手傳授給大伙兒。10余年來,在吳榮忠的帶領下,西北勒鄉(xiāng)200余戶村民走上了“蘋果樹+其他產(chǎn)業(yè)”的致富路子,種下的8000余畝糖心蘋果樹,年產(chǎn)值超過200萬元。
吃罷晚飯,夜色漸深,鑼鍋底村小廣場上的太陽能路燈陸續(xù)亮起,村里文藝表演隊幾名女同志穿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拉著移動音響來到這兒,邊上看熱鬧的村民排成一溜。合著《阿瓦人民唱山歌》的優(yōu)美旋律,女同志的舞姿婀娜輕瑤,觀看的村民不時舉著手機拍照、拍攝,用鏡頭記錄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