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磚青瓦,古樹亭臺,蜿蜒的小河穿村而過,一棟棟新式小樓房將一片青瓦古宅簇擁起來,百年風雨橋上村民在吟唱歌謠……走進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麥嶺鎮高橋村,一幅生機勃勃的美麗鄉村圖景映入眼簾。
這是一座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傳統村落,也是位于粵桂湘三省交界處的偏遠村落。2016年以來,廣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本級及南寧卷煙廠充分發揮對口幫扶后盾單位作用,先后選派的4任駐村“第一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以“黨建引領、精準幫扶、產業‘造血’、文化‘鑄魂’”的“立體式”幫扶,幫助高橋村摘掉“貧困帽”、踏上“振興道”。
今年3月,高橋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而這背后,凝結著廣西中煙人的無數心血——
高橋村航拍圖 /廣西中煙 供圖
黨建引領?點亮鄉村振興燈塔
鄉村要振興,關鍵是把基層黨組織建好、建強。
廣西中煙駐高橋村“第一書記”堅持黨建引領,采取在職黨員“結一聯五”方式,融合無職黨員設崗定職、留村黨員與外出黨員“一對一”聯系、在職黨員與年老黨員結對幫扶、致外出黨員“一封信”等多種形式,全面加強基層黨員管理,充分發揮黨員干部聯系帶動作用,有效架起了黨群“連心橋”。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高橋村實施“支部強村”工程,不斷健全黨建工作機制,持續提升支部工作質量。按要求規范開展“三會一課”“星級化管理”“五基三化”“燈光下的監委會”等重點黨建工作,組織開展紅色教育及業務技能培訓,以“黨員和黨組織積分管理”模式,激勵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2019年,高橋村黨支部榮獲廣西“四星級”黨組織稱號。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羊”。2019年,高橋村籌劃修建一條惠及150多畝煙田的產業硬化路,有幾位村民不予支持。時任駐村“第一書記”韋浪組織村委黨員骨干對幾位村民進行走訪,耐心釋疑解惑、宣講政策,終于解開村民心結,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在廣西中煙幫扶下,我們不斷健全黨組織建設,逐步探索出一條‘支部帶頭、多方協作、多元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高橋村黨支部書記義清海說。
2022年,在黨支部帶領下,高橋村積極爭取旱改水項目,成為麥嶺鎮3個試點村之一,并完成300多畝旱地改造,近百戶村民從中受益。
2023年,黨支部以村集體公司為依托,積極接洽客戶,為滯銷農產品尋找銷路,幫助銷售香芋、南瓜10000多斤,幫助脫貧戶增收15000余元。
精準幫扶?描繪鄉村美麗圖景
“別看現在高橋村風景優美,村民生活環境舒適宜人,8年前,村里還是道路泥濘、危房不少。”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賴志平說。
從過去的一片破敗,到如今的一步一景,南寧卷煙廠駐村干部傾注了許多心血。歷任駐村“第一書記”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隊員開展深入走訪和調研,了解村民的急難愁盼。在公司和廠兩級領導班子大力支持下,先后針對危房改造搬遷、基礎設施建設、困難家庭子女上學等問題開展精準幫扶。
讓困難群眾“居者有其屋”。時任駐村“第一書記”韋浪組織突擊隊,對“危房戶”開展思想動員,宣傳政府危房改造和易地搬遷政策,順利完成23戶危房改造搬遷,其中8戶實現易地搬遷,保障了村民住房安全,也為村容村貌改善增添了新色。
讓傳統村落宜居宜業。廣西中煙累計捐贈近300萬元,極大改善了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修建產業硬化路和水渠,方便村民出行勞作;修建水井和洗衣臺,解決村民“取水洗衣難”;修建480平方米硬化廣場,戲臺及燈光塑膠球場等,讓村民體育文化活動繽紛多彩……
“現在村里水泥路四通八達,新建成的塑膠球場還配備了固定座椅和太陽能照明燈柱,成了我們飯后活動的好去處,真是多虧了廣西中煙幫助。”村民莫元春說。
鄉村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廣西中煙積極開展“助學圓夢”行動,2021年以來資助17名困難家庭學生,為村里學子點亮“求學夢”。針對留守兒童文化生活匱乏,生活用品陳舊等問題,南寧卷煙廠發動干部職工捐贈文具、文體器材、課外讀物等物資,在村里開設“愛心”超市,孩子們可根據需要申領物資,贏得村民一致好評。
產業“造血”?打造高橋發展引擎
產業興,鄉村興。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重中之重。
在高橋村肉雞養殖基地,趙子晶正忙著喂食、打掃。曾多次外出打工的他,是村里的脫貧戶,家中有3個孩子。2020年,麥嶺鎮利用幫扶政策在高橋村推廣肉雞養殖,在政府和駐村干部支持下,趙子晶通過“公司+農戶”模式成功養殖1萬多只肉雞,每年可獲得近15萬元利潤。
如今,趙子晶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成了致富帶頭人。在他帶領下,6戶村民加入“公司+農戶”模式,解決60多人就業,為村產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現在的生活以前都不敢想。”趙子晶激動地說,“既可以在家照顧孩子,又有穩定收入,真的非常感謝政府和南寧卷煙廠的幫助。”
在南寧卷煙廠牽線搭橋下,高橋村先后成立村民經聯社、安聚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高橋農業核心示范園3個經營主體和產業基地,加強對特色產業發展的管理和指導,引導村民發展烤煙、柑橘、蔬菜、紅薯、養殖、中草藥等產業,為村民致富拓寬了路子。此外,還建立涵蓋道路建設、水渠建設、光伏項目等120多個項目的產業發展設施項目庫,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經多年努力,我們逐步探索出一條‘黨支部帶頭—聚焦烤煙種植—多元化發展’的低風險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以800畝烤煙種植為核心,1000多畝柑橘種植為輔,多元化發展300畝淮山種植、中草藥種植和年出產40萬羽肉雞養殖為重心的產業發展格局。”現任駐村“第一書記”朱小文介紹說。
多元化產業的協同發展,形成了高橋村極具特色的集體經濟模式,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經濟基礎。2020年至2022年,實現年均集體經濟收入17萬元。
文化“鑄魂”?喚醒傳統村落文明
鄉村振興,文化鑄魂。
高橋村地處湘桂邊界的瀟賀古道上,旅游資源豐富,不僅有布局整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還有清朝雍正時期建成的壯族特色風雨橋,以及極具瑤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溜喉歌”,文化底蘊豐厚。
“高橋山水秀,明禮厚良俗。”如何充分挖掘高橋村歷史文化底蘊,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
“我們通過挖掘‘外在美’和‘內在美’來吸引游客。”上一任駐村“第一書記”吳耀誠說。去年,在賀州市博物館、賀州市民俗博物館專家的支持下,吳耀誠組織村兩委干部、鄉賢,對該村的歷史文化進行進一步挖掘。
作為高橋村歷史文化的有力見證和“外在美”的最好體現,傳統建筑的保護和傳承成為文化振興的重中之重。吳耀誠組織村兩委對風雨橋、義勇古宅、三姑廟、義式門樓等傳統建筑的建成時間、建筑風格、建筑結構、整體布局等信息進行逐一研究查證、登記造冊,并協助進行建筑修繕和旅游宣傳。其中,始建于1733年的風雨橋,由于基本保持了始建時原貌,廊、亭、閣、橋為一體,造型別致、美不勝收,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打卡。
吳耀誠還組織深入挖掘高橋村背后的歷史故事,豐富村落文化內涵,增進“內在美”。“高橋村因風雨橋而風調雨順,也由此得名”“三姑廟所供奉的海龍王的三位女兒——三姑子曾下凡庇佑高橋村”“‘溜喉歌’源自三姑子所創的‘八都歌’”等別具特色的故事傳說被廣泛傳揚。如今,每逢農歷五月十三與十月十三,當地村民還會在風雨橋上唱起“溜喉歌”,熱鬧非凡。
為提升高橋古村落的知名度,助力打造鄉村旅游“新名片”,吳耀誠積極組織申報“傳統村落”保護項目。他組織查閱大量古籍、縣志等資料,走訪村里的鄉賢、老人,整理形成了涵蓋村落建村歷史、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事件、傳統建筑、軼聞傳說等內容的傳統村落調查申報資料,總計1.3萬余字,包含近百張珍貴照片,清晰完整地呈現了高橋村的歷史發展脈絡。他還積極協助賀州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指導組開展傳統村落“體檢”,為村落“把脈問診”,保障村落文化傳承和健康發展。
經過多方努力,2022年2月,高橋村入選第四批廣西傳統村落名錄;今年3月,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獲得第一個“國家級金字招牌”。
聚力文化振興,不僅美了鄉村,還“富”了村民,讓鄉村振興的圖景愈描愈清晰。
全方位幫扶,贏得百姓好口碑。今年5月,高橋村村民代表把一面印有“扶貧幫困顯真情 為民解憂暖人心”字樣的錦旗,送到任期屆滿的吳耀誠手上。
“八年之緣”,新篇再續。廣西中煙將持續發揮后盾單位幫扶作用,為高橋村產業發展、群眾致富、文化繁榮出謀劃策,多渠道多方式助推高橋發展,持續助力鄉村振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