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雅江谷地,陽光和煦溫暖。
搬把椅子,披件外套,桑吉卓瑪帶著1歲多的兒子,坐在小院門口玩耍。
這里是西藏自治區森布日極高海拔生態搬遷安置點。母子倆的身后,是他們居住了3年多的新居。安置點里,一棟棟白墻紅頂的藏式民居整齊排列,一條條柏油馬路寬闊通達,家家戶戶房頂五星紅旗飄揚,周邊醫院、學校、市場、活動中心一應俱全,生活極為便利。
此時,桑吉卓瑪的丈夫倫珠正在“犢牛島”內檢查憨厚可愛的小牛犢,填寫工作日志。
這里是安置點配套項目森布日現代牧業有限公司,倫珠在這家公司擔任繁育員。這座智慧牧場應用數字化設備和物聯網技術,自動調節牛舍的溫度、濕度、光照等,同時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完善防寒保暖等設施,營造適宜奶牛生活的舒適環境。
假如他們的視線可以穿越群山,將會抵達近千公里外的故鄉——那曲市雙湖縣嘎措鄉。
2019年12月,倫珠一家作為首批搬遷戶,與4000多名鄉親們一起,移居到山南市貢嘎縣森布日村。他們多數來自那曲市雙湖縣。那里位于西藏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作“生命禁區”。
奶牛住進了現代牧場。
為了更好兼顧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自2019年西藏實施大規模極高海拔生態搬遷以來,已有3萬多農牧民在雅魯藏布江畔的森布日定居,過上了與祖輩不同的新生活。
“離開家鄉,離開草原,起初非常不舍,但是,搬過來之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買東西、上學、看病太方便了,現在來看還是搬得好。”倫珠說。
從“生命禁區”搬出的農牧民,過得如何?記者從倫珠的家庭賬本,一窺搬遷群眾的新“牧場”新生活。
如何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過得好、能致富”?西藏自治區煙草專賣局(公司)發揮駐地優勢,積極對接行業援藏資金的落實,在森布日安置點以現代農牧業示范基地、矮化蘋果種植基地為載體,強化全產業鏈支撐,方便搬遷群眾就近就便就業。
其中,作為當地優勢資源與現代化經營有機融合的代表性企業,森布日現代牧場的牛群增長、犢牛成活率、技術及管理等各項生產指標處于全區領先水平。“奶牛存欄1100余頭,日產奶量達14噸,我們致力于打造高原奶牛養殖標桿牧場,是自治區對標國內一流企業建設的智能化、規模化程度最高的現代奶牛牧場。”聽完負責人強巴次仁的介紹,記者盤算起來,錢從哪里來?
“發展大型一體化優質原奶加工基地,資金是最大瓶頸。煙草行業援藏資金解決了這個大難題。”山南市農業農村局的黃衛軍說。
矮化蘋果種植基地。
森布日現代牧場項目(一期、二期)包括奶牛養殖基地、現代和傳統飼草種植基地、牧草加工廠、自動化生物基質工廠等。該項目是煙草行業援藏興邊富民工程項目之一,使用行業“十四五”時期援藏資金7500萬元。
項目建設期間,當地村集體土地流轉收益22.67萬元,租用當地機械設備帶動群眾增收1200余萬元,帶動就業285人,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36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通過在項目區務工實現穩定脫貧。
項目建成并運營以來,結合扶貧產業項目利益聯結機制,為極高海拔搬遷點和易地扶貧搬遷點的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百余個。
對于像倫珠一樣的牧民來說,這或許是距離最遠的一次遷徙,但更是向著美好生活前進的一大步。“公司統一安排食宿,除去‘五險一金’,每月平均收入5000余元。”倫珠高興地說,公司除了定期開展培訓,還組織員工分批到陜西、安徽、四川等地進行跟班學習,“繁育技能提升了,通過考核、職級上升,工資還能再漲”。
現代牧場配套設施完善。
為了讓搬遷群眾享受到更多產業紅利,森布日現代牧場拉動飼料種植加工、物流運輸等相關產業,并與附近村莊簽訂裝卸物資協議,促進地方農業產業化經營,有序構建“糧草兼顧、種養結合、農牧互補、循環發展”的新型農牧業經營模式。
“哥哥和弟弟在牧場從事裝卸飼料的工作,每周一到兩次。單單這一項,每年就能有三四萬元的收入。”倫珠說。
搬遷后,靠著全家人的勞動和雙湖縣草場保護的政策性收入,倫珠一家6口年收入穩定在五六十萬元。
“就問一句,咱們現在的新生活牛不牛?”
“牛,真牛!”
安置點配套項目帶來的不僅是直接經濟效益,還有對未來的許諾。其輻射帶動作用,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等孩子上幼兒園后,我打算學點廚藝,然后開一家甜茶館。”桑吉卓瑪也曾經擔心,不放牧,一家人該如何營生。但是,搬到新家后她發現,就業選擇十分豐富。
在西藏煙草的幫扶下,森布日已完成矮化蘋果基地、現代牧場等產業布局;安置點開設了裁縫、烹飪、駕駛等技能培訓班;與拉薩等地企業溝通搭橋,讓青年有機會外出工作;當地的搬遷工程項目、綠化養護公司也提供了不少崗位。
和倫珠家一樣,對于未來,不少搬遷農牧民都有自己全新的計劃。告別苦寒高遠,他們都在追逐幸福的路上不懈前行。
(記者 李季 通訊員 姜銀寶 郭得敏/文 記者 江一舟/視頻 記者 劉錚/圖)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