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清河村的野生松子,這幾天剛從樹上采剝的,粒大飽滿,非常新鮮,需要的朋友們可以下單咯!”走進云南省楚雄州牟定縣共和鎮清河村委會螞蟻山村的一戶農家小院里,一位年輕干練的彝族姑娘正坐在院子里直播賣貨,主播范兒十足。
這位直播帶貨的小姑娘叫普興娣,畢業于云南財經大學,2023年回鄉創業,26歲的她進入直播帶貨行業剛滿一年。
普興娣在直播銷售蘋果。受訪者供圖
上大學的時候,普興娣就學習直播策劃、視頻拍攝,不斷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在相關平臺上注冊了自己的賬號,以試一試的心態陸續錄制了農家生活場景短視頻。沒想到很多網友對她淳樸的彝家生活非常感興趣,喜歡她的粉絲從三五個漲到了一萬,十萬,二十萬……
大學畢業后,別人在忙著找工作,普興娣卻一心想回家創業:“父母上了年紀,外婆身體也不好,希望自己能回鄉發展,照顧家人與創業兩不誤。”
此時,一家公司看中了已有30多萬粉絲的普興娣,邀請她直播銷售臘肉。“之前村子里家家戶戶都做臘肉,種核桃、板栗,但是這些農產品銷路不怎么好,看著村里這么好的東西賣不出去,鄉親們著急。現在有人請我直播帶貨,為什么不試試家鄉的農產品呢?”于是,她開始為村里鄉親們直播帶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帶貨很不習慣,一會要幫老鄉吆喝,一會又要幫消費者砍價,角色隨時切換,而且總是說錯話。”普興娣介紹道。
后來,普興娣從當地農特產簡介入手,加上多次參加專業培訓,很快適應了直播的節奏。
一部手機、一根支架,哪里的鄉親有需要,就去哪里直播。普興娣以獨具楚雄牟定本土韻味的方言和簡單直白的聊天方式,推介清河村的特色農產品。從核桃到花椒,從板栗到野生菌,從豌豆到臘肉,老鄉們種啥、有啥,她就賣啥。
清河村委會王大村村民王有清在自家地里種了竹筍,陸續挖了500多斤,由于王有清家中人力缺乏,線下銷售困難。普興娣得知情況,主動與王有清聯系,僅一天時間,足不出戶,通過網絡直播將竹筍銷售一空,切實解決了老王的心頭大事。
不僅如此,張家的板栗,楊家的豌豆,都通過普興娣的直播,將田間地頭的“鄉土味”帶到了城市,暢通了產銷。
全年開播300余場,最高在線人數4萬余人,實現清河村農產品銷售100余萬元。2023年末,普興娣和表妹、同學組成了一個帶貨團隊。
“其實創業并不容易,一開始家里人誤解我的工作。”普興娣回憶說,這些年,當地黨委政府及煙草部門幫助他們家養牛、養雞、種竹筍,讓她從大學里順利畢業。父親起登福看著畢業后“不務正業”的女兒,心里犯了愁,怕她辜負了大家對他們的幫助。
“直播賣貨是新興行業,是時下農產品銷售的方式之一,可以幫助家鄉銷售農產品,讓老鄉的初級農產品走出家門。”當天,普興娣直播銷售干核桃,老鄉的干核桃賣出了2萬余元。
“小普這個孩子我從小看著長大,能吃苦也勤奮,一部手機就能幫鄉鄰的土特產走出山門,我們都對她刮目相看。”同村76歲的章崇生對普興娣夸獎有加,父親也逐漸開始支持女兒的事業。
當問起2024年的新年愿望,普興娣搓搓手,滿懷信心地說:“我想去大城市培訓,讓帶貨水平更上一層樓。今年同村好幾個朋友也想回來創業,想加入我們。2024年我們力爭實現每天一播,在幫老鄉帶貨的同時,在短視頻平臺上讓更多人看到清河村在鄉村振興路上的變化。”
近年來,農村電商從無到有、快速發展,不僅為廣闊鄉村架設了重要的交易平臺,更成為培育青年電商的有形載體。當地政府逐漸建立“政府+電商平臺+主播+農戶”的長效產銷機制,推動直播帶貨走進鄉村,引導像普興娣這樣回鄉創業的青年,用實際行動扎根鄉土,鼓勵他們在鄉村振興主戰場上彰顯青春擔當。不僅幫助農民打開銷路,讓當地更多的優質農產品精準、高效地走進千家萬戶,更促進本地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效益,為鄉村振興不斷“加柴添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