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近年來,安徽省煙草專賣局(公司)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大局,認真落實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國家煙草專賣局關于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相關要求,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積極發揮行業優勢,為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持續注入活力,奮力在江淮大地描繪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圖景。
(一)
農業強·機藝融合產業旺
本報記者 亓鵬 特約通訊員 張萍 通訊員 豐飛
五月的田野生機盎然,農民辛勤耕耘,農機馳騁沃野。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近年來,安徽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立足煙葉特色產業優勢,積極助力幫扶村發展其他適宜產業,通過激發產業發展新動能,讓集體經濟更強、農民收入更高,不斷筑牢新農村發展的基石。
科技加持 稻煙融合
在宣城市宣州區楊柳鎮新龍村的糧煙融合發展示范區,萬畝煙苗和稻苗翠綠茁壯,長勢喜人。
“這里的田塊進行高標準煙田改造后,田間道路、溝渠配套到位,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極大地改善了田間作業條件。”安徽省局(公司)駐新龍村第一書記于新生介紹說。
近年來,安徽省局(公司)充分利用行業政策,推動煙葉生產與當地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堅定不移投入幫扶資金推進皖南煙區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建立了基本稻煙田規劃建設、利用保護、糧煙輪作等機制。
自2005年以來,安徽煙草商業系統累計投入資金12.92億元,持續完善溝渠、塘壩、機耕路、高標準煙田等基礎設施。
如果說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為產業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那么科創力量則為新龍村走向振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在新龍村的優質特色烤煙新品種(系)示范展示田,基地管理員徐方正忙著給烤煙新品種澆灌偏心肥。“今年園區繼續開展煙草種子繁種田研究,新品種煙苗3月初移栽到田間,長勢良好。”徐方正說。
生態決定特色,品種彰顯特色,栽培保障特色。圍繞“原料供給市場化、生產方式現代化、煙葉品質特色化”的“三化”融合發展戰略,安徽皖南煙葉有限責任公司以“三園一院”(三園,指滬皖現代煙草農業高科技示范園、鄂皖“黃鶴樓”煙葉高科技示范園和焦甜香產業融合科技園;一院,指中國農業科學院煙草研究所)建設運營為抓手,積極搭建工商研農創新平臺。
2023年,新龍村共種植烤煙約2234畝,煙農戶均純收入達18萬元。隨著經營農場化、技術綠色化、全程機械化、設施現代化、服務專業化等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不斷應用推廣,新龍村成為當地糧煙融合發展的重要示范基地。
機械助力 高質高效
在江淮大地的農業生產一線,無論是天上飛的植保無人機,還是地上跑的大型拖拉機和移栽機,都是種糧種煙的好幫手。
滁州市定遠縣拂曉鄉紅星村地處皖北重要的糧食產區。煙草部門援建的農機大院里有序停放著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育插秧機等多種農用機械。在農忙時節,這些農用機械為提升作業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
距離紅星村約100公里的滁州明光市泊崗鄉新淮村,在當地煙草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這里已經形成了雪里蕻集中種植、統一加工、統一銷售的“產供銷”一體化產業鏈條。
在近3000畝的雪里蕻蔬菜基地,一臺拖拉機外掛三人乘坐的移栽機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這臺移栽機每小時可移栽幼苗3000株。
在新龍村,起壟機、施肥機、打穴機、澆水機、無人機等各式機械一應俱全,幫助煙農輕松開展煙葉移栽、煙田植保等工作。
農機給力、種地省力,機藝融合、產業升級。近年來,皖南煙葉公司以機械化推動生產方式向現代化轉型升級,制定形成27種在用農機具的農機農藝融合規范并推廣應用,自主研制輕便施肥機等16種新型關鍵設備,關鍵環節機械化作業率達100%,平均作業效率提高1.6倍,戶均每年減少生產成本約2.5萬元。
數字賦能 智慧作業
在皖南煙區,從“三可”煙葉信息化系統到一體化煙葉信息平臺,皖南煙葉公司將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煙葉生產各環節,從數字化育苗、數字化田管到智慧化烘烤,構建起全新的智慧煙葉生產管理模式。
特別是他們建設運行的基于40萬畝電子魚鱗圖的煙葉生產信息系統,包含“目標分解、生產追蹤、分級管控、質量檢測、煙用設施、基本煙田”六大看板內容,靈敏感知煙葉生產的變與不變。借助“數”“智”之力,數字煙區在皖南正悄然成形。
智慧種煙是安徽煙草商業系統加快數字賦能,助力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蕪湖市灣址區紅楊鎮興塘村,煙農除了種煙,還因地制宜建設稻蝦智慧農田、水稻智能育秧工場,實現了“一田雙收”。在黃山市歙縣許村鎮塔山村,“歙州香米”品牌已順利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認定。通過開設抖音直播銷售平臺,村民們足不出戶就能掙錢。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安徽省局(公司)著眼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大力支持幫扶村引進與發展產業項目,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產業發展新答卷。
(二)
農村美·“皖”美鄉村入畫來
本報記者 亓鵬 通訊員 蘇丹丹 金鑫
鄉村振興,向美而行。透過無人機鏡頭俯瞰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楊柳鎮新龍村,田地開闊平整,一條條便利的機耕道和水渠貫穿其中……
環境更美了、日子更好了,是包括新龍村在內的安徽煙草商業系統鄉村振興幫扶點的共同寫照。
安徽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圍繞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在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提振村民精氣神上下功夫,讓幫扶村不僅有倉廩殷實的“豐景”,還有山村蝶變的“風景”。
強黨建引領鄉村治理
基層治理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亳州市渦陽縣西陽鎮太平村,駐村工作隊以群眾身邊的實事、小事為切入點,以開展房前屋后環境大清理、人居環境大比拼等活動為著力點,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激勵群眾變“要我干”為“我要干”,不斷提升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
黨旗紅,鄉村美。這樣的蛻變,是安徽省局(公司)以黨建為引領,發揮駐村幫扶干部作用、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的生動寫照。
在新龍村,安徽省局(公司)駐村工作隊依托“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方式開展鄉村治理,著力打造智能化、精準化、高效化鄉村治理新模式,有效解決了鄉村治理群眾參與度不高、治理能力弱等問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安徽省局(公司)將定點幫扶作為鍛煉干部、培養人才的重要平臺,將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作風良好的優秀員工選派到幫扶村。
近年來,安徽煙草商業系統先后派出52名駐村干部。他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用心用情開展駐村幫扶,為鄉村全面振興積極貢獻煙草力量。
重生態建設宜居家園
生態宜居是衡量鄉村振興內在品質的標準之一。安徽省局(公司)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通過打造“精品”村,創建“戶戶是景、村村如畫”的宜居家園。
干凈整潔的柏油路、整齊排列的路燈、精美的主題墻繪……走進滁州市定遠縣拂曉鄉紅星村,目之所及都是美麗鄉村新畫卷。文化廣場、老年活動中心、普法文化長廊、垃圾處理站等一應俱全,村民在文化廣場悠閑散步、談笑風生。在滁州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幫扶下,紅星村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宜居,要保護生態,更要為民便民。在安慶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駐村工作隊的積極協調下,岳西縣白帽鎮江河村14戶70名村民的吃水難題得到解決,村內主干道也得到了修繕、擴建。
安徽省局(公司)根據幫扶村現狀,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行動,持續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累計修復農村道路13700余米、建設門牌11750個、安裝路燈近千盞,直接受益群眾9000余人。
育文化助力鄉風文明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安徽省局(公司)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動力。
“這幾年,煙草駐村工作隊引導村民們自覺抵制陳規陋習,村里的人情攀比、高價彩禮、鋪張浪費等不良風氣越來越少了,友愛、和睦、互助的新風尚越來越濃了。”在聽完駐村第一書記的普法課后,太平村村民蘇茹說道。
在江河村,駐村工作隊爭取幫扶項目資金20.9萬元,建設了“徽映”普法工作室和法治文化長廊,成立了普法工作隊,開設了法律講堂,不斷增強群眾的知法、懂法、守法意識。近三年來,他們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糾紛15起,民風進一步好轉。
如今的鄉村,不僅有“顏值”,也更有“氣質”。駐村工作隊在幫扶村開展先進典型評選活動,表彰了一批“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庭院”,持續涵養文明鄉風;加強文化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積極開展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義診入村等種多形式的惠民活動,累計有13000余名村民受益。
一項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務實舉措,匯聚起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正能量,讓文明新風更有溫度、更有活力。通過內外兼修,安徽煙草商業系統的幫扶村“顏值”與“氣質”持續提升,真正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皖”美鄉村。
(三)
農民富·闖出特色致富路
本報記者 亓鵬 通訊員 孫文紀 張璐璐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在廣袤的江淮大地,從滁河之畔的滁州,到滿城藥香的亳州,至黃梅之鄉安慶,處處涌動著鄉村振興的實干熱潮。
安徽省煙草專賣局(公司)始終將工作重心放在拓寬村民增收渠道上,在協調各方資源、貫通農產品產業鏈上下功夫,讓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奔頭。
發展產業、增加就業是幫助農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日前,在滁州市定遠縣拂曉鄉紅星村,柏正廣和十幾個工人一起忙著給甜葉菊起苗。紅星村受沙質土壤和丘陵地貌影響,作物種植一直受限,但甜葉菊種植在這里卻非常適宜。得益于定遠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幫助建成的36個甜葉菊育苗大棚,這份產業越來越紅火。
在定遠縣局(營銷部)的持續幫扶下,柏正廣也由脫貧戶變成了致富帶頭人,不僅年收入增加至十萬元以上,還能給當地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實現共同增收。
“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盡最大努力解決什么。來這里,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的。”定遠縣局(營銷部)駐村工作隊隊員王德標說。
發展適宜的產業,讓紅星村嘗到了甜頭,也讓滁州明光市泊崗鄉新淮村的群眾走上了致富路。
目前,新淮村及附近的其他村莊有近兩百戶村民種植雪里蕻,總面積達3000多畝。為了進一步拓寬市場,明光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積極申請幫扶資金建設了農業綜合體展示及電商直播大廳,讓當地優質農產品插上“數字翅膀”,飛入千家萬戶。
“從種到收,不愁管理、不愁銷路,大家都有活干、有錢掙,日子有奔頭!”當地雪里蕻種植大戶孫茂劍笑著說。
讓農民走上致富路,產業是基礎,帶頭人是關鍵。走進位于淮河以北的亳州市渦陽縣西陽鎮太平村,47歲的村民李守青正在對糧食烘干塔進行養護。
在李守青的合作社內,高大的糧食烘干塔矗立在大院的西北角。“在煙草公司的幫助下,這座糧食烘干塔于2023年建成,是亳州市第一個天然氣糧食烘干塔,是我們當地老百姓心中的‘高科技’。”李守青笑著說。
據介紹,該塔主要用于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的除濕烘干,日吞吐量可達300噸。糧食被烘干后就可以馬上出售,既解決了陰雨天氣晾曬存儲難題,也避免了占道曬糧影響交通的問題。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將李守青這樣的“能人”引回太平村,帶動村民共同致富,是渦陽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助力當地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式。
距離太平村43公里以外的利辛縣汝集鎮秦四廟村,是亳州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的鄉村振興幫扶點。
自2021年結對幫扶秦四廟村以來,亳州市局(公司)先后投入42萬元建設蔬菜大棚、瓜蔞種植基地,盤活閑置多年的冷庫分揀車間。駐村工作隊與汝集鎮政府籌措60萬元財政銜接資金,擴建村級產業園,增加就業崗位150余個,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21年的不足30萬元提升至2023年的65萬元。
有別于皖北的太平村、秦四廟村,安慶市岳西縣白帽鎮江河村位于大別山區,這里群山林立、風景秀美,是遠近聞名的種姜大村。
“我們村差不多家家戶戶都種小黃姜,以前沒有銷路,賣不上好價錢。”村民劉召績說。
面對價低滯銷的難題,安慶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駐村工作隊把解決村民賣姜難問題作為駐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到外地學經驗、找銷路。
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成功將小黃姜在“郵樂購”網絡平臺、徽州皖韻“伴山來”農產品網絡采購平臺上線售賣,并獲得綠色食品認證,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知名度。
2023年,安慶市局(公司)投入127萬余元專項幫扶資金,建成集自動化加工、電商銷售于一體的“興岳農副產品加工廠”及配套項目,對小黃姜進行深加工,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益近15萬元。現在,江河村小黃姜已成為當地的“金字招牌”,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國。
鼓足“錢袋子”,過上好日子,闊步走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康莊大道上。如今,泊崗鄉的雪里蕻“豐”景獨好、秦四廟村的上海青郁郁蔥蔥、江河村的小黃姜辛辣香濃……在安徽煙草商業系統的不懈努力下,一條農民特色致富路不斷向前鋪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