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正值烤煙采烤的繁忙時節,一座座烤房內熱氣騰騰,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清甜香味,翠綠欲滴的煙葉在火與熱的洗禮下逐漸蛻變,散發出金燦燦的光芒。
2022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攀枝花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的意見》,明確攀枝花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積極探索共同富裕實現路徑。作為攀枝花共富試驗區的一員,鹽邊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攀枝花市局(公司)的帶領下,與當地政府一同攜手,共同規劃、共同打造、共同推進糧煙融合示范點和“共富工坊”示范點建設,逐步將烤煙產業轉型為帶動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南北共振,片區聯動凝聚力量
鹽邊縣地域跨度大、農村地區多,山區、二半山區地形占90%,受山水分離、交通不便影響,逐步形成了“南強北弱”的煙葉發展格局。南部鄉鎮如紅格鎮,因地勢平坦、交通便利,經濟發展相對較快;而北部的溫泉鄉、格薩拉鄉等區域,則因山路崎嶇、資源分散,經濟發展較為滯后。面對這一局面,鹽邊縣局(分公司)與當地政府協同商議,按照“規劃聯編、工作聯動、產業聯育”的思路,成立了5個片區黨委,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高山烤煙產業。
“烤煙產業就像我們村的‘脫貧火車頭’。”格薩拉鄉韭菜坪村村書記史云海說,“通過片區黨委的統籌布局,我們將全鄉的資源整合,形成了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的烤煙產業帶。目前,我鄉常年種植烤煙5000畝左右,可實現產值2500余萬元/年。”
格薩拉鄉烤煙新區連片種植圖
據了解,各大片區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姻,形成了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并聯合成立集體經濟聯營公司,有效盤活土地、低產田地等資源4000余畝,將“小散弱”升級為“大優強”,全縣帶動農戶連片種植或流轉給引進種植主體,發展烤煙2萬余畝。
資源集約,多元種植激發活力
從單一化種植到如今的規模化種植,鹽邊縣的烤煙產業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
近年來,為提高土地的可持續利用和農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長,政企協同制訂了“縣-鄉-村”烤煙產業發展規劃,聚焦烤煙主業及非煙輔業,打造“烤煙+N”的多元輪作模式。
據了解,格薩拉鄉等高海拔區域實行“烤煙+蕎麥”“烤煙+土豆”輪作模式,通過“融合增收+多元創收”模式,畝均年度綜合產值達7600元以上。
煙地后茬種植豌豆
“我家是實行‘烤煙+蕎麥’模式的,去年烤煙畝產值5300元,蕎麥畝產值1300元。”格薩拉鄉李子坪村煙農毛年年笑著說,“而今年烤煙畝產值達到了6100元,加上蕎麥的1500元,實現了畝均綜合產值7600元。”
同時,當地村集體經濟聯營公司探索成立勞務公司,實行村集體協調組織用工與種植主體自行請工相結合的方式保障生產期間用工需求。其中,點工制平均120元/天/工,畝均用工成本1800元左右;承包制,移栽環節340元/畝,采收環節5次/畝,一畝500元。按照平均5個工/畝計算,全縣預計實現未種煙農戶就地務工11萬人次,務工收入1260余萬元。
科技賦能,專業服務助力增收
隨著共富戰略的縱深推進,政府主動引領、行業主動推動、村集體主動作為、種植主體主動投入的格局逐步完善。
在烤煙生產環節,由合作社、第三方組織開展專業化服務,積極發揮合作社的造血功能和第三方組織集約化經營的作用。
“我們合作社現在不僅有商品化育苗,還在專業化機耕、專業化分級、地膜回收等方面開展專業化服務工作。”烤煙綜合服務社負責人陳立全表示,“當然,除合作社外,也有第三方組織在專業化烘烤、植保無人機飛防等方面開展服務工作,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降低了煙農的勞動投入。”
開展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
據了解,目前合作社專業化服務工作相關覆蓋率:商品化育苗達100%、專業化機耕達43.99%、專業化分級達100%、地膜回收達22.53%、商品化農家肥達53.01%;第三方服務主體植保無人機飛防服務工作覆蓋率達22.09%,較人工作業效率提高20倍。
為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增進合作社與煙農之間的緊密聯系,鹽邊煙草實行“以機適藝”和“以藝適機”相結合的方式,鼓勵種植大戶向合作社租借農機。全縣通過租借的方式盤活農機112臺,合作社收取租金3000元,帶動農戶自行采購農機25臺,畝均減少用工4-5個。
目前烤煙產業已成為鹽邊縣二半山區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不可替代的托底產業。未來,鹽邊縣局(分公司)將繼續發揮產業優勢,加強政企協作,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推動烤煙產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引領更多群眾走上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