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九龍江畔,稻田金黃,房舍錯落有致,田埂邊開著白色的野菊花,農戶在地里勞作,陽光下稻穗、草葉泛著各色的光,好一幅秋日“豐景”圖。
圖為龍巖市新羅區雁石鎮千畝煙后稻豐收場景。漳平市融媒體中心楊鈺冰攝
多年來,福建省漳平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主動服務糧食安全“國之大者”,統籌水稻生產功能區與永久煙田建設,牢固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持續推進“以煙穩糧、以煙促稻”煙稻產業協同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大局,推動農民共同富裕。
煙稻協同,生產更高效
漳平市赤水鎮煙稻種植大戶劉南和正蹲在田里察看稻谷生長情況,“煙葉采收后就種下這100畝水稻,三個多月眨眼就過去,10月中旬就能開始收割。”托著沉甸甸的稻穗,劉南和喜上眉梢。
曾因土地、勞力制約只能種植10余畝,面對如今的百畝煙稻輪作規模,早就嘗到規模種植甜頭的劉南和,仍覺得這兩年的經歷似場夢。
圖為赤水鎮使用插秧機進行煙后稻插秧。黃慧敏攝
為進一步發揮水稻生產功能區與煙田建設綜合效益,推進煙稻一體化,解決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2022年,漳平市局(分公司)與當地農業部門對接,鼓勵農戶進行規模種植,共同對煙稻輪作、實用機械購置進行獎補。
數十年煙稻種植經驗,加上善歸納、勤探索,劉南和是名副其實的種煙種糧好手。這一政策的出臺,為他提供了擴大種植規模的契機;完善的農田設施、煙草援建水源性工程——赤水涵口水庫的建成使用,解決了他的灌排顧慮。2022年,劉南和通過流轉土地、復墾撂荒地,將煙稻種植面積擴大到60畝,新建2座烤房,并逐步購置起壟機、覆膜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農機,實現機械化、專業化生產。
圖為煙草援建的赤水涵口水庫。黃慧敏攝
“先種煙后種稻,季節無縫銜接,新能源智慧烤房既烤煙葉、又烤稻谷,農機代替人工,成本少了、效率高了、生產輕松了。”劉南和說道。此時,他的收割機、運輸車、烤房早就“整裝待發”,隨時準備投入使用。
煙稻全程一體化的協同發展,讓更多有意進行規模種植的農戶有了底氣,漳平煙稻種植面積從2021年1.2萬畝,提升到2024年的1.7萬畝,增長41.7%。
互利共贏,效益更豐碩
收完金葉收金稻,優質煙葉優質稻。煙稻輪作,讓村民們的“錢袋子”更加殷實,“米袋子”更有保障。
漳平市雙洋鎮是傳統的煙稻輪作區,輪作面積常年穩定在0.5萬畝以上,村民戶均收入在8萬元以上。即使如吳水鴻這樣在縣城買了商品房、村里建了樓房的,也始終堅守著種稻的傳統,他牢記著老父親的一句話:“有錢更要有糧,不要掙錢了就不種稻”。
圖為雙洋鎮城內村煙后稻正在收割。黃慧敏攝
“謝華安院士都說了煙稻輪作是成熟的輪作方式,煙稻水旱輪作,總體肥料省、病害少、產量高、品質好。”煙稻“五個全程一體化”的推進,讓吳水鴻更加堅定實行煙稻輪作種植制度。還未收割,他地里的稻谷卻基本有了買主,“一半的稻谷已被加工廠訂走,剩下的稻谷,除了留足家用的,會加工成大米,供給幾家快餐店,銷售不成問題。”
赤水鎮赤水村肖朝亮的“飛防服務”“聞名”鄉里鄉外。除了地里的煙稻產業外,老肖還為鄉親們提供育苗、整地、插秧、收割、“飛防”服務,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今年在赤水、雙洋一共‘飛’了3000多畝,煙葉1000多畝、水稻2000多畝,很多人都說明年還用無人機施肥噴藥。”肖朝亮計劃著在興農路上大展拳腳。
圖為肖朝亮使用無人機為赤水鎮赤水村煙田追肥。黃慧敏攝
“大家認識到煙稻水旱輪作在提高產質量、改良土壤等方面的好處,加上這兩年煙稻輪作畝產值在6500元以上,農戶種植積極性還不錯,此外赤水鎮每年舉辦的‘稻田音樂會’更是聞名漳平,帶動了周邊煙后稻種植。”漳平市局(分公司)產業綜合體工作負責人說道。
2024年,漳平市煙稻輪作預計產稻7600噸,進一步筑牢了糧食安全、增加了農戶收益、帶動了產業發展。
四時具可喜,最好新秋時。九龍江畔的農人們,懷著對土地的濃厚情感,給予土地最深的敬仰,守望著辛苦耕耘后的那份踏實,迎來了又一個豐收佳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